1.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A.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土地国有制的存在 D.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2. 难度:简单 | |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表明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哪一特点?( ) A.农业生产具有盲从的一面 B.农户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C.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 D.农民生活无忧,幸福洒脱
|
3. 难度:简单 | |
岳飞冤死风波亭以后20年,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拿到一份财产清单,清单上说,岳飞在九江的时候陆续买下旱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以及房屋“四百九十八间”。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土地兼并的盛行 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D.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
|
4. 难度:简单 | |
《五行大义》(隋朝)社会等级排序:仕 庶 农 商 工;《二十五等人图》(唐朝)社会等级排序:士 工 庶 农 商。对以上两文献中社会等级的排序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彻底变化 B.工匠身份在唐代未发生明显变化 C.唐朝放弃了农本政策 D.仍然受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影响
|
5. 难度:简单 | |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 )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
6. 难度:简单 |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
7. 难度:简单 |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 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8. 难度:简单 | |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前所未有的改变”是指 ( ) A.地理位置 B.政治体制 C.经济制度 D.国际地位
|
9. 难度:简单 | |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两者都( ) A.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B.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C.推行重商主义 D.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
1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
11. 难度:简单 | |
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他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是 (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B.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D.地域性商人群体反对建立贸易公司
|
12. 难度:简单 | |
美国加州大学彭慕兰教授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挖煤)”和“向外”。这里的“向外”应该是指英国 ( ) A.发动鸦片战争 B.颁布《航海条例》 C.海外殖民地不断增多 D.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
13.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 “火车的发明”“工场退位,工厂上位” “大清帝国的衰落”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D.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14. 难度:简单 | ||||||||||||||||
下表所反映的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
A.垄断和垄断组织产生 B.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行业竞争激烈
|
15.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 A.电气时代到来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16. 难度:简单 |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
17. 难度:简单 | |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B.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
18. 难度:中等 | |
19世纪70年代,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 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B.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C.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D.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
19. 难度:简单 | |
分析1912~1919年我国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发展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发展 C.清政府号召实业救国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2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月)平均指数增长表》。它所示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 C.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1. 难度:简单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自然经济,然而,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民族革命战争,却打败了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发达的日本帝国主义,这说明,自然经济就其本身而言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是( ) A.相对比较封闭,不会被战争所破坏 B.经济活动不要求过于复杂的劳动和封闭性 C.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D.不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目的
|
22. 难度:简单 | |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请指出造成他困惑的原因 ( )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B.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斥着中国市场 C.美国经营商业的技术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官僚资本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
23. 难度:简单 | |||||||||||||||||||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符合的是 (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农村正在进行土地包产到户改革 C.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
24. 难度:简单 | |
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A.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 D.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
25. 难度:简单 | |
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C.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
26. 难度:简单 | |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广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
27. 难度:简单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杜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
28. 难度:简单 | |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一五计划”“信用卡”“互联网” B.“合作社”“包产到户 ”“ 上山下乡” C.“三大改造”“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 ”“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
29. 难度:简单 | |
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B.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C.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 D.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
3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 ) A.当地已殖民地化 B.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C.教育成就显著 D.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2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2分)
|
32. 难度:困难 | |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9年1月到1740年6月,北欧瑞典的货船“哥德堡号”开始首次广州之行。
“哥德堡号”复原图 18世纪中期“哥德堡号”来华航线 材料二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三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5世纪初就已开通,为开辟这条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哪几位?(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在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2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本质内涵。(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世界市场的形成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简要说明西方列强是如何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3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为适应全球化趋势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应对措施,试举两例加以说明。(2分)
|
33. 难度:困难 |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下面三个时代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它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第一…… 20世纪50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制造机床,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年代。
材料三 21世纪:迈开大步向前进。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地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材料二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革?(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