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广东新语》记载:“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 ) A.分配方式 B.耕作方式 C.经营方式 D.土地形式
|
2. 难度:简单 | |
“你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你从陆龟蒙的《耒耜经》里走来,你从历史课本中走来,你从唐代江东农民的手里走来。两千多年了,你还没有老去,还在以你原始的姿势被两千年后的农民紧握在手里。”材料所描述的“你”指的是 ( )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犁壁
|
3. 难度:简单 |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 B.铁犁牛耕推动其产生 C.对古代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D.商鞅变法巩固其地位
|
4. 难度:中等 | |
我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赋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因此常采取一定的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符合上述论述的措施是 ( ) A.实行井田制 B.实行租佃制 C.实行庄园制 D.实行均田制
|
5. 难度:中等 | |
台湾歌星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曾风靡海峡两岸。歌曲中所赞美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 A.东汉 B.南北朝 C.宋朝 D.元朝
|
6. 难度:简单 | |
元朝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A.历史悠久 B.分工细致 C.领先世界 D.影响广泛
|
7. 难度:中等 | |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 ) A.西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已采用雇佣劳动生产
|
8.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A.闽商和粤商 B.晋商和徽商 C.陕商和赣商 D.鲁商和湘商
|
9.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作者要表达的是 ( ) A.重农抑商思想 B.工商皆本思想 C.重商主义思想 D.资本主义思想
|
10. 难度:中等 |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反映了唐代 ( ) A.有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B.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注重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
11. 难度:简单 |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里的“机户”和“机工”是 A.平等关系 B.对立关系 C.雇佣关系 D.协作关系
|
12. 难度:中等 | |
唐代诗人李绅作《悯农》二首,其中一首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 ( ) A.分散性 B.封闭性 C.脆弱性 D.落后性
|
13. 难度:中等 | |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 中说:“(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
14. 难度:中等 |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贸易保护政策 D.工商食官政策
|
15. 难度:简单 | |
“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全球通史》)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他到达的地方实际是 ( ) A.非洲 B.大洋洲 C.美洲 D.南极洲
|
16. 难度:中等 | |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历史学家得出上述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古罗马帝国的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B.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 C.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D.资本主义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
|
17. 难度:中等 | |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在列强扩张过程中曾一度占领中国台湾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
18. 难度:简单 | |
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这一贸易的主角是( )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西班牙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在19世纪,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这一“扩张性的文明”是指 ( ) A.游牧文明 B.海洋文明 C.工业文明 D.信息文明
|
20. 难度:简单 | |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是当今人们出行时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火车、汽车 B.轮船、飞机 C.汽车、飞机 D.火车、轮船
|
21.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以下素材:“工场”、“工厂制度”、“大企业时代”、日本“四大财阀”、法国“二百家族”等。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调整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C.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演变 D.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变化
|
22. 难度:中等 |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由此可知 ( ) A.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西欧国家开始崛起
|
23.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这在近代中国表现为 ( ) A.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24. 难度:简单 | |
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是 ( ) A.洋务近代军用企业 B.洋务近代民用企业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25. 难度:中等 | |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A.轻工业有显著发展 B.重工业逐渐衰落 C.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D.主要分布在内地
|
26. 难度:中等 |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以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在重庆的“大老板”是指 ( ) A.外国资本 B.民族资本 C.官僚资本 D.商业资本
|
27. 难度:简单 |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变化始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28.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 (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难夫难妻》 D.《故都春梦》
|
29.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紫光阁铁路 D.京张铁路
|
30. 难度:简单 | |
下列不属于近代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 ) A.网上购物成为时尚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以及农作物带到新世界。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等。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到18世纪后期,“三角贸易”繁荣——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新世界,再从新世界运砂糖、烟草及白银到欧洲。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他们的原料,同时供给他们必须的工业品。……(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的工业力量主要建立在纺织、煤炭和冶铁等几个旧工业部门上。这些部门的技术装备到19世纪70年代后都已陈旧落后,因此生产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 ——以上材料均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00年以来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因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发展中英国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6分)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徙之利。”“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全集》第1卷 材料二 据唐闸镇(江苏省南通市唐闸镇,大生纱厂所在地)的老人们回忆,大生纱厂开工前夕,当地农民根本不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因此不愿意进厂做工。张謇让人把工厂门打开,开动安装好的机器,任由当地农民来参观。……农民们一算,进厂做工比在家织布挣钱多,纷纷前来报名。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经济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不愿意进厂做工”的社会背景。(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