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强君主的权力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
2. 难度:中等 | |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这种思想的形成反映了 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 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
|
3. 难度:简单 |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4.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D.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
5. 难度:中等 | |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路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B.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6. 难度:简单 | |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7.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
8. 难度:简单 | |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
9. 难度:中等 | |
“无论是圣西门、傅立叶或欧文,都根本没有想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作为两个在经济上对立的阶级……更没有想到实现他们的计划要牵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斗争。”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前提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等进步思想家善于理论总结
|
10. 难度:中等 | |
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
11. 难度:中等 | |
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检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然而,相对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这表明 A.相对论只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不成熟 B.当时科学界只关注应用性强的发明创造 C.相对论没被实验证实,权威部门不认可 D.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
12. 难度:简单 | |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对“共同市场”所持态度 A.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 B.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 C.表明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其霸权服务 D.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
13. 难度:中等 | |
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5分) 16世纪中期,德国更多的学生寻求在法学和神学上的专业训练,进入高级学院的学生增加了。从前神职人员不需要也不要求从神学院毕业,如今渐渐成为新教神职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同新教教会的性质和重视教义的解释有关。法学的地位也由于世俗政权的需要而大大增强了。然而,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仍是无足轻重的。此时的大学虽然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7世纪中期,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1700年,德意志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生源不足,难以运转。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6世纪中期和17—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客观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1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幸福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150字左右)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
16. 难度:中等 |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9分)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6分)
|
1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朗同宿敌美国的斗争连日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媒体称美政府已决定把伊朗革命卫队列为国际恐怖组织,伊朗总统内贾德则针锋相对宣布伊朗已成为“核国家”,并公开称伊方已有超过3 000台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投入运行。随即又有媒体说,美国已拟定针对伊朗的“三天闪电作战计划”,伊美两国关系似有加剧紧张之势。 材料二 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78%,发展中国家占22%;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20%,发展中国家占80%。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 (4分) (2)造成材料一、二反映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分) (3)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况,你认为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5分)
|
18.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6分) (3)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其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