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江西南昌10所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冲刺文综历史试卷(4)(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853年5月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B. 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

C. 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D. 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人所造的词汇呢?我们可以比较严译与日译,“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society” 日译“社会”,而严译 “群学”。该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大量使用日译西方词汇的重要原因是

A.日译西方词汇更接近西方词汇的原意   

B.近代日本翻译了更多的西方词汇

C.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中国先进         

D.日译西方词汇更通俗易懂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

A.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与上述材料表达的精神相似的思想家有可能是

A.朱熹      B.苏格拉底     C.黄宗羲    D.康德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规定: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给以直接补贴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播种面积。1938年又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至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以上法令表明美国政府

A.持续推动缩减农业生产规模            B.着手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C.对农业调整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D.认识到稳定农业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研究莫言作品下列最值得参考的文献是

A.《老人与海》     B.《百年孤独》  C.《巴黎圣母院》   D.《日瓦戈医生》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25分)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  

代化工业文明转变?”(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

果是什么?(3分)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8分)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是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9分)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美国对此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队做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己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其地,现在又承诺在台湾修建海军基地。事情看似公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然而,将《五国条约》与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另外两个协议——《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相权衡,该条约的基地条款显得无足轻重。《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自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依据何在?“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的“言中”是指何事?(7分)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材料二  乔治·华盛顿全靠他在独立战争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才使各个殖民地保持了一致的目标。他在战后的贡献也是同样伟大的。他担任第一任总统时的坚定态度和树立的榜样限制了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把国家的分裂推迟了六十年。他的为人和影响制止了美国人要对英宣战或对法宣战的危险倾向。他使自己的职责具有无上的尊严,并且用自己的才智鼓励他的政府。联邦政府顺利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国家信用机构,制定了外交政策,这些都是他担任总统的功劳。他拒绝第三次任职,为美国开创了只能连任两届总统的传统。    

——温斯顿·丘吉尔 [英] 《英语国家史略》1956~1958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对英国持怎样的态度?而他拿起武器的依据是什么?(7分)

(2)丘吉尔是怎样评价华盛顿的?(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