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载,商朝“国王死后,他的兄弟继承王位,年长的兄弟有优先继承权。当所有的兄弟都死后,哥哥或弟弟的儿子继位,年长的兄弟有优先继承权,正妻之子和妾之子也没有先后之分。”这从本质上表明商代

A.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B.首创了王位世袭制度

C.有一定的原始民主色彩

D.嫡长子享有某些特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史记·商君列传》:“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

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

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

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

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在辖区内拥有很大权力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种做法

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道、侯国等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13

103

1 587

1 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1 551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328

1 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297

1 086

309

宋宣和四年(1122)

26路

288

1 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胡惟庸决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满分5 manfen5.com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B.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很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沈氏家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是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小农经济走向繁荣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这表明当时

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

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

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

D.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老庄哲学的影响         B.孔孟之道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     D.印刷技术的发展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姓名

成就

中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提出“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①中国古代科技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以应用技术为主

②明清科技发达,领先世界

③西方科技采用观察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科学

④西方医学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明清新儒学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⑤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⑤②         B.③①④⑤②

C.④⑤①③②         D.①②③④⑤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十四、十五世纪前后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天下的谷仓,故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出现。……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苎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8分)

(2)从材料二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直接引发了哪些变化。(6分)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综合材料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