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如图是安徽省来安县文管所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镜。镜面凸出、光亮;背面纹饰分为四部分:左右两侧驷马车相同图案,钮穿上方一书童秉灯夜读,钮穿下方一老者盘坐,一年轻人屈膝面向老者,两者间有小篆“孝子朝父顺天”铭文。造型精美,工艺高超,人物图像栩栩如生。该文物(  )

满分5 manfen5.com

A.反映了青铜是当时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

B.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尚

C.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日常用品

D.可用于研究汉字在汉代的新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苏州盛泽镇上机坊中的机工、曳花(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多达几千人。乾隆《盛泽志》称:“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材料中的“机坊”属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  )

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                          

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                         

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时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

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                             

D.“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下降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居民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①                      B.②                          C.③                                  D.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只有从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对一个时代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这说明家谱能(  )

A.真正反映百姓的生活                                     

B.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C.更好地研究普通人的历史                             

D.体现历史演变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                                               

B.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

C.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          

D.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体现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下面对这一特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皇权高度强化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相结合

C.皇权独尊与世袭                                                        D.具有明显的人治色彩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集议”和“谏议”的作用发挥最好的时期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据《凤凰网》2012年10月11日报道,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因滥用职权等严重错误被开除党职、公职,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回顾历史,明清时期不断强化君主专制,造成了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并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中国丞相一职已被废除

B.明清时期英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明清时期中国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D.清朝的军机处既是一个行政执行机构,又是一个决策机构,它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告子曾与某人辩论人性问题。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不分于东西也。”某人反驳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此人可能是(  )

A.孟子                    B.荀子                      C.老子                    D.孔子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某学者说:“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                                           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                                           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能为这一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A.“节用而爱人”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法道,道法自然”                                             D.“为政以德”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曰:‘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忧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家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道家思想      D.“天人感应”学说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家思想最不相符的是(  )

A.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B.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C.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D.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请问他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的变化是(  )

A.知行合一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民主启蒙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他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所在。(2分)

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2分)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三,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2分)

材料四: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五: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4)根据材料四、五,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分)

材料六: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5)材料六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2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

材料七: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据材料七概括“良知”的内涵,(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1分)综合材料七、八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2分)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2分)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2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2分)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分)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6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