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据《史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
2.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腐败
|
3. 难度:困难 |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4.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5. 难度:困难 | |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 A.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B.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C.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全由门第决定 D.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
|
6.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
7. 难度:中等 | |
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 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 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
8. 难度:中等 | |
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
9. 难度:中等 |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 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10. 难度:中等 |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11. 难度:中等 | |
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12. 难度:中等 | |
据史籍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
13. 难度:简单 | |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14. 难度:中等 | |
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这一主张(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反映了农商皆本的思想D.重视农工商业之间的关系
|
15. 难度:中等 | |
《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16. 难度:中等 | |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都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
17.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18. 难度:中等 |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
19.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
20. 难度:中等 | |
“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与材料观念不符的是( ) A.存善去恶 B.存天理,灭人欲 C.致良知 D.格物致知
|
2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
22. 难度:中等 | |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 D.程朱理学
|
23. 难度:中等 |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①反对正统 ②抨击神权 ③离经叛道 ④男尊女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4. 难度:中等 | |
“《明会典》: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 B.明代婚姻观具有保守性 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守节操 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
25. 难度:困难 | |
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
26. 难度:中等 | |
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火药的发明 C.纸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
|
27. 难度:中等 | |
《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引文中的“书”为甲骨文 ②材料反映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③材料属于神话传说,毫不可信④引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字发明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
28. 难度:简单 | |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中国种业界与袁隆平齐名,被誉为“南袁北李”。李教授潜心研究玉米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李教授如果想了解玉米传入我国时的栽培方法,应该查阅( )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
29. 难度:简单 | |
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请判断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书法家为( ) A.张旭 B.颜真卿 C.怀素 D.欧阳询
|
30. 难度:中等 | |
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指的是( ) A.唐、宋 B.晋、唐 C.宋、元 D.元、明
|
31.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
|
32. 难度:中等 | |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