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2. 难度:简单 | |
著名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写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行有常”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
3. 难度:简单 |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4. 难度:简单 |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
5. 难度:简单 |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6.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该同学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以下是对此材料真伪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
7. 难度:简单 | |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B.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
8. 难度:简单 | |
梭伦说:“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梭伦改革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组成“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
|
9. 难度:简单 | |
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当时( ) A.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
10. 难度:简单 | |
1913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弗·霍姆斯认为,“如果我们丧失了宣布国会立法无效的权力的话,我不认为美国走到尽头了。但如果我们不能宣布几个州的法律无效的话,我认为联邦就会陷入危机。”这表明,他强调的是维护美国政治体制中 ( ) A.分权制衡原则 B.契约神圣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D.联邦至上原则
|
11.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特纳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有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的问题。”这一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是因为它( ) A.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B.论述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思想 C.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克服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D.使一些经济学家感受到巨大威胁
|
12. 难度:简单 | |
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选项 史 实 推 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消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
13. 难度:中等 | |||||||||||||
(25分)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一.幸福是什么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4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二.幸福面面观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10分) 三.幸福走多远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3分)
|
14. 难度:中等 |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i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请论证材料中关于欧洲扩张或其推动力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日本近代改革所受的共同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什么?(3分)分别列举导致俄国、日本进行近代变革的外部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6分)
|
16. 难度:中等 |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8分)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4分)这说明了什么?(3分)
|
17. 难度:中等 |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 下图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关系的一幅漫画。 材料三 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方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1)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3分)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指什么?(4分) (2)材料2展示的漫画反映了哪一事件?(3分)比较材料1和材料3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5分)
|
18. 难度:中等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 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 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 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 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 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 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 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 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 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