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
2. 难度:中等 | |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
3.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
4. 难度:简单 | |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5. 难度:简单 | |
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落后于时代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手工制作产量低
|
6.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7.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先行者——马星驰的漫画《官与民之负担》,漫画中的百姓背着“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的大包袱,包袱上还站着手抱“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吏。下列表述最能体现这幅漫画寓意的是( ) A.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人民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
8. 难度:中等 | |
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9. 难度:中等 | |
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10. 难度:中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结合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其思想核心是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 ②它反映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③它体现了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它体现了在“一边倒”方针指引下,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
11. 难度:简单 | |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一国两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解决港澳台问题及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1972年美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1972年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C.1978年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D.1992年海峡两岸就“一国两制”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
1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92年上半年的一张报纸,上面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13. 难度:困难 | |
(28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10分)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6分)
|
14. 难度:困难 | |
(24分)为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人口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等的认识和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十三经注》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2分)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8分) 材料五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I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4分)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