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2. 难度:简单 | |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那么农妇夜织的主要目的是( ) A.缴纳田租 B.以绢代役 C.供应市场 D.增加收入
|
3. 难度:简单 | |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
5. 难度:简单 | |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
6.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材料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的是( ) A.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C.欧洲封建帝国对世界的武装侵略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
7. 难度:简单 | |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 ①新航路开辟 ②早期殖民扩张 ③工业革命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 难度:简单 |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
9. 难度:简单 | |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 ) 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③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④
|
10. 难度:简单 |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
11. 难度:简单 | |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
12. 难度:中等 | |
1931年,宋裴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抵羊牌”毛线(“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一经问世,“抵羊牌”毛线逐渐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这种现象说明( ) A.“抵羊牌”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 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 C.“抵羊牌”毛线物美价廉 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
13. 难度:简单 | |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
1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5. 难度:简单 | |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
16. 难度:简单 | |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第一”。“炒鱿鱼”、打破“铁饭碗”就是其中的代表。“铁饭碗”形成于 ( )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B.“大跃进”运动发起时 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D.改革开放的初期
|
17. 难度:简单 |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
19.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一五”计划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贸易扩大
|
20. 难度:简单 | |
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
21. 难度:简单 | |
“披萨马上诺”是一家高档连锁餐厅。2012年2月25日,袁先生和家人去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店用餐,看到店里的宣传广告册上,竟公开印着“法租界披萨马上诺盛大开业”的字样,店里服务员也以“法租界”来自我标榜。对此现象我们应持何态度( ) A.用“法租界”作广告宣传,无可厚非 B.“法租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必在乎 C.“法租界”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D.今天是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多多包容
|
22. 难度:简单 | |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
23.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
24. 难度:简单 | |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25. 难度:简单 | |
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 A.经济危机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
26. 难度:中等 | |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消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
2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28. 难度:中等 | |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 A.罗斯福新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政策
|
29. 难度:简单 | |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3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31. 难度:中等 | |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6分)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个资本家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下同)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材料三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材料四 1957、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l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4分)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5)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2010年第24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4分) (3)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