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按清政府的规定,完粮纳税必须用白银,19世纪30年代末较20年代初农民同是交纳一两白银,而实际上要多卖60%的粮食,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败,贪污成风         B.清政府国库空虚,不断加重赋税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动荡           D.白银大量外流,源于鸦片走私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商品经济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中法《黄埔条约》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关系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依据相关条约,法国传教士不失时机地在天津建造了望海楼教堂,这是近代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请判断该教堂最早应建造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

满分5 manfen5.com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农村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彻底毁灭

C.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

D.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来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0年

8919

23040

1854年

14122

62896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当出自:

满分5 manfen5.com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的附件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兴奋异常。有一草帽公司老板高兴地说:假设中国人每人都戴一顶草帽,那么我们就发了大财了。结果事与愿违。英国人制造的草帽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英国人制造的草帽质量低劣         B.英国还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人没有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D.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分别是北京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历经战乱,曾漂泊海外达140多年。它们是哪次战争后漂泊海外的: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签署该文件的中国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长江中、下游均有‘贼匪’,俟地方平靖,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这一条款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B.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  ②《天津条约》的签定 

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 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造成我国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B.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

C.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    )

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A.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利益          B. 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不能摆脱封建皇权体制的窠臼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但1856年则发生了天京变乱。这是因为(    )

A.天国达到了全盛时期               B.原先的理念已不适应

C.太平天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D.农民阶级自身的封建思想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著名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於目前。” 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D.士大夫醉生梦死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843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满分5 manfen5.com

①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②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 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     ④ 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4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  中国的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超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正是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农民为什么放弃种植粮食转而种桑植茶?(6分)

(2)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8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 莫拆人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采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爱民歌》

材料二  曾国藩的亲信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湘军攻下南京后,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材料三  谭嗣同在湘军收复“天京”后约30年,曾到金陵(即今南京,太平军称“天京”)对所见闻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指太平军,按清方称谓)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材料四  石达开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 对此地主阶级文人邹树荣写有纪事诗,中称“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

请回答:

(1)概括曾国藩在《爱民歌》中规定的“爱民”军规的内容(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曾国藩这样规定的目的何在?(2分)

(2)曾国藩的“爱民”军规得到执行了吗?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太平军在占领城市后的做法与湘军有何不同?(6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  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2分)为什么?(6分)

(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2分)为什么?(6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