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河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 余处,其中长江流域 90 余处,黄河流域 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 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读《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据此图可知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     

满分5 manfen5.com

A.是该时期文化遗址的共同特征  B.遗址分布和政治中心分布一致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租佃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自耕农式经营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髓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满分5 manfen5.com

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时期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           B.春秋战国、唐朝

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           D.隋唐时期、清朝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

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商品经济和专业市镇发展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实质上反映出苏州

A.劳资矛盾尖锐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发达                  D.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材料描述的是

A.邸店          B.飞钱           C.交子            D.票号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A.反对立嫡以长                                                 B.主张立君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 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D. 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封建专制制度有纠偏监督机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 当时

①分封制仍然存在                  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③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特权        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某朝廷讨论调兵平叛时,一位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当命令其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所以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该官员最可能是

A.汉代周亚夫                                                  B.唐朝李德裕    

C.宋朝王安石                                                  D.清朝曾国藩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种做法         

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B.明代地方设三司 ,高度集权于中央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满分5 manfen5.com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B.“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三: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8分)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本杰明·艾尔曼( Benjamin Elman)说:“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约120-200字。)(20分)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