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
2. 难度:简单 | |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
3. 难度:简单 | |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
4. 难度:简单 |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5.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6. 难度:简单 |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
7. 难度:简单 | |
《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
8. 难度:简单 |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在这里他批评的是雅典民主政治 A.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B.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C.参政方式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
9. 难度:简单 | |
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
|
10. 难度:简单 | |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 D.获得“面包”与“和平”
|
11. 难度:简单 | |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
12.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
13. 难度:中等 | ||||||||||||||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
14.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B.“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科学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
15. 难度:简单 |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16. 难度:中等 |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17. 难度:简单 |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对外交流 B.思想解放 C.文明碰撞 D.政府提倡
|
18. 难度:简单 | |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
19. 难度:简单 | |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
20. 难度:简单 | |
“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但是在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A.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生提供可能 B.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D.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
21. 难度:简单 | |
博尔顿认为,他和瓦特联手制造的蒸汽机,给人类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力量。这种“力量”带来的最直接作用是 A.导致了大工厂制度的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打破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产生
|
2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
23. 难度:简单 | |
以下比喻能体现20世纪80年代英、法、美政府经济职能的是 A.“守夜人” B.“大管家” C.“甩手掌柜” D.“裁判员”
|
24.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建设“伟大社会”成为美国约翰逊任内的施政目标。然而“伟大社会”并不“伟大”。下列内容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②出现高赤字、高国债、高通货膨胀现象 ③美国经济陷入“滞涨”困境 ④仍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5. 难度:中等 | |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8分)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10分)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8分)
|
26. 难度:中等 |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8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