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浙江省瑞安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两位唐朝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6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0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