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

A.唐朝户部尚书              B.宋朝三司使     C.宋朝转运使     D.明朝布政使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      ,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               B.风力水车       C.水排            D.翻车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钱穆在《国史大纲》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物产,……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然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辐辏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80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包括

①火车 ②轮船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新变化不包括

A、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工厂规模显著扩大

C、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指

A、《申报》        B、《点石斋画报》        C、《大公报》        D、《新小说》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埃菲尔铁塔享誉全球,据史料记载是为了展示钢铁时代的辉煌,你认为这座建筑应建于何时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D、“二战”时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标志是

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        

B、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

C、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D、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适地适产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精密工业

②在东北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

③在华北发展矿业、盐业

④在华中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近代电讯和邮政事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B、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C、民国时期,邮政得到进一步发展

D、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无从发展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如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食物。不过,如果古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其始,大约起于缙绅之家,而婢妾效之,寝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最后即便贩竖立肩挑之辈,虽然逐日营趁,生计艰难,而妻女亦皆绸缎金珠,不肯一着布素。

材料二:年来风谷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丧,皆以俭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必好饰,夜必饮酒……在北直隶宣化府隆庆州,士民竟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饰。

材料三:山西虽处西北,“而奢靡风,乃比于东南,河南,山东,婚丧嫁娶这间,衣食宴会之际,不知检束……北京因为南方举子和达官商贾的云集,更是盛行南风。因而在社会上,人们饮爱南酒,食重南味,曲尚南曲,糖称南糖,衣着讲南式,园林效苏杭,书画文玩、娱乐戏剧、看花品茗,无一不以江南为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文明史》

回答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特点。(8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 ,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二: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4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

——《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2分)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