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
2. 难度:简单 | |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
|
3. 难度:简单 | |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
4. 难度:简单 | |
佛教源于古代印度,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道教在东汉时兴起于我国民间,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下列常用语言来自佛教文化的有 ①无事不登三宝殿 ②三生有幸 ③五行八卦 ④上善若水⑤大千世界⑥八仙过海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6. 难度:简单 | |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
7. 难度:简单 | |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并能在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8. 难度:简单 |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9. 难度:简单 | |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10. 难度:简单 | |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
11.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C.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D.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
12. 难度:简单 |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8分)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材料四: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6分) 材料五: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5分)
|
14. 难度:中等 |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认为,“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或者就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雅典灭亡的真正罪魁祸首。 评述材料中关于雅典灭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要求。 材料一;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8分)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与美国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它的周围,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及其时代背景。(7分) 材料二: 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联邦宪法》 (2)美国当时制定《联邦宪法》迫切的背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中央政府权力加强的积极影响。(6分)
|
17. 难度:中等 |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6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9分)
|
18. 难度:中等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7分)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