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2012年的《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丞相制度       D.世官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其中,它“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的方式是    (    )

A.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

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D.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资料生产比例变化图,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近代中国消费资料工业稳步增长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C.近代中国工业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

A.文明传承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C.“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B.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四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请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5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4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3分)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2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4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4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论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