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 )。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③
|
2. 难度:简单 | |
《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 C.曲辕犁 D.交子
|
3. 难度:简单 | |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4. 难度:简单 |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5. 难度:简单 | |
清朝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记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材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 A.棉布温暖舒适,一直是中国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纺织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成就 C.棉布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D.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6. 难度:中等 | |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 150年前的唐朝大地,你可能 (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冶铁作坊的角落里堆放着作燃料的煤 ③终于买到了中意的粉彩瓷器 ④与纺织手工业作坊中辛勤工作的雇工交谈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A.严格维护坊市制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
8.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玡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 ( )。 A.休养生息政策 B.无为而治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划疆分治政策
|
9. 难度:简单 | |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
10.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
11. 难度:中等 | |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不包括( )。 A.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 B.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 C.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
12. 难度:困难 | |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棵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 )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中国近代广东的一家火柴厂的六耳火柴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这一时期( )。 A.广东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B.“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轻工业发展较快
|
14.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2 B.31 C.73 D.193
|
15. 难度:中等 | |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
16. 难度:简单 |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
17. 难度:简单 | |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18. 难度:简单 | |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企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
19. 难度:中等 | |
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________蚕食鲸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缺失的“________”部分原文应为 ( )。 A.民族资本 B.官僚资本 C.外资企业 D.个体经济
|
20. 难度:中等 | |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重压 B.外国资本的侵蚀 C.封建官府的排挤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21. 难度:简单 | |
《海关十年报告》记载,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该“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特别优待的章程”。从上海伦章造纸厂的经营状况,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 A.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与帮助 B.获得充分发展,有相当规模 C.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 D.生产的产品难与外国竞争
|
22. 难度:中等 | |
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
23. 难度:中等 | |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 )。 ①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②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④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
24.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
25. 难度:中等 | |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曾出现过两段好时光,他们分别是( )。 A.1971年 1973年 B.1972年 1975年 C.1973年 1975年 D.1973年 1976年
|
26. 难度:中等 | |
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 A.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获得了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
27. 难度:中等 | |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D.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
28. 难度:简单 | |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下列哪一选项中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 )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C.“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
29. 难度:简单 | |
有人把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加速点,其理由有( )。 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④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30. 难度:中等 | |
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
31. 难度:中等 | |
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
3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
33. 难度:简单 |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
34. 难度:中等 | |
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 (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B.传统文化导致 C.中西交融的结果 D.外国侵略的体现
|
35. 难度:中等 | |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
36. 难度:中等 | |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灿烂农耕经济文明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经济历史。据此回答: (1)黄梅戏中董永与七仙女“男耕女织”的剧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怎样的基本形式?(1分) (2)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请列举古代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三项重大成就。(3分) (3)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普遍现象,许多开明的政治家为此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1分) (4)西汉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分) (5)随着商业的繁荣,古代历朝都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列举唐宋时期著名的商业都会。(2分)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3分)
|
3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