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种植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畜牧业的出现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

B、南北朝时代烧制出白瓷

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我国“坊”“市”与城镇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周至唐代,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C、宋代以前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D、明清时期城市的商业性、生产性增强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摘自《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