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高三岳麓版高考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度尼西亚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简明中国教育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1 000千克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主要原因是(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这说明(  )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和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制度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