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河南洛阳孟津县一中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辩论上帝所做的事情等于侮慢神圣,臣民辩论国王所做的事情等于煽动叛变”,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宣传

A. 直接民主         B. 君主专制

C. 君主立宪         D. 民主共和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 汉初的内外朝制         B. 隋唐三省体制

C. 宋代二府三司制         D. 明朝内阁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根据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记载,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君权至上产生的问题                 B. 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

C. 君主权力受到了制约                 D. 内阁的权力至高无上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              D.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 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 000

浙江

1842年61日 

山西

1 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需要新的理论来巩固统治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取得的以下特权,哪一项依照上述条款获得的

A.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在中国租地造屋永久居住             D.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A. 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         B. 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 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D.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民国初年,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出现了“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A政党政治确立                   B利益驱动下的政党乱象

C政党政治活跃                   D灵活机制下的党派合作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尽管美国人意识到“无视一个拥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的存在是愚蠢的”,但是美国还是在关于召开日内瓦会议的联合公报上声明“无论邀请参加上述会议还是举行上述会议,都不得被认为含有在任何未予以外交承认之情况下,予以外交承认之意。”这表明美国

A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准备在外交上承认中国

B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但在外交上拒绝承认中国

C没有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所以拒绝承认中国

D认识中国的重要性,准备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中美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对二者做比较,下列不属于两者共同点的是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都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A.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        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反对北约。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评述,较为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局势均有清醒的认识

B.均未认清上合组织的性质与特点

C.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着“冷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

A.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

C.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

D.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公法第一条:“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上材料说明该法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适用于罗马所有的自由民

C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D彻底修改了野蛮的习惯法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法国人民艰难曲折的斗争

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D.法国君主制的传统十分浓厚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民主政治框架乃空中楼阁,缺乏群众基础;在空中楼阁里,只有一群高高在上的贵族享受权力的盛宴;对于人民来说,连民主的气味也很难嗅到。”英国从贵族寡头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化可谓漫长而曲折,以下符合这一转化的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1688年光荣革命

C.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创举”是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实行联邦制

C.实行政党政治                      D.创内阁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弗莱彻诉佩克”案发生在1810年的美国,最终裁决为佐治亚州的法律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条第10款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依据所学判断,有权做出这一决定的机构是

A佐治亚州政府       B众议院

C最高法院           D参议院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它的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推翻沙皇统治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革命’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政治革命“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按照海伍德的观点准确描述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

A.社会革命源于政治革命的完成               B.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

C.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不同步               D.“十月革命”比“二月革命”彻底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建立北约组织                 D遏制苏联势力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国家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材料不能用来说明

A.美国有意识地制造了欧洲的分裂

B.美国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

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军事战略同盟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就清朝的皇权体制而言,皇帝和军机处是最高决策层。中央和地方官员必须通过“请旨”方能获得事权。这种权力结构势必会牵制总理衙门的职权,很难以一个独立的外交部门行使职权。从晚清的对外交涉内容来看,外交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交涉,而且还包括一切与洋人打交道的事务。这种把外交、通商、洋务混为一谈的状况,使总理衙门的功能不能专门化,成为“洋务衙门”。与此同时,由于洋务不仅包括交涉,而且包括海防,而这些事务不得不依靠地方实行,从而导致总理衙门行使职权时不得不依赖地方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扩展,他们的职权扩展到海防、练兵、洋务企业等方面,并依据这些实力,扩大了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力,以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督抚外交”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东南互保”。

——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早期的最高外交权力是由国家元首 (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等)、立法机关(参议院、国会等)以及政府(国务总理、国务员等)执掌、制衡的。外交权力的分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来划分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1914年,经过二次修正的《外交部官制》明确指出:“外交部直隶于大总统,管理国际交涉及关于居留外国人并在外侨民事务,保护在外商业”,这是对外交部职能的一次完整的表述。1921年,根据中国外交形势的新变化,《修正外交部官制草案》重新出台,增设条约司,这是适应当时中国希冀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要求的一种表现。1927年7月,又一个新的《外交部官制》颁布,而同时另设情报局,这使得外交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组织更加完备。

——李兆祥《中华民国早期的外交立法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外交体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外交相比于晚清的主要变化及认识。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适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发展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根据美日关系发展的轨迹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