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犁是农耕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出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由人来耕作的石犁。

B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能松土、翻土、作垄,但构造比较简单

C秦朝统一岭南后,犁耕方法随即推广到珠江流域

D.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和犁壁,可自动调节以适应深耕浅耕需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

郑国渠          都江堰        白渠            芍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于(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租庸调制      D.初税亩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从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免除二年徭役 唐贞观初年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明朝初年,政府鼓励早婚,同时把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以上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有(   )

①长期战争造成人口锐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

劳动人口是国家兵力、徭役和税收的主要承担着     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唐代中叶以前,人们讲地理、论食货必首推关中地区的情况;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篇幅上华北、江南地区居多,浙江、广东、四川、湖广次之。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了( 

A.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

C.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                  D.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 

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 ②3—5世纪 ③8—10世纪 ④14—16世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

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

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西汉        C.宋朝      D.清朝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 

A.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担负首航任务的是一艘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THE EMPRESS OF CHINA)的商船。对此,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皇后号”隶属于清政府

B.该商船当时在中国停靠的港口是广州

C.该史实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倾向性 

D.中美贸易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许可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

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           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将近三百年,“西方势力席卷南亚和东南亚,却始终未能越过中国的南大门一步”。决定性的原因是

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B.中国海禁闭关政策成效显著

C.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D.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全世界的能力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偏重在这一地带(黄河中下游)……在北方旱田,特别注重抗旱保墒。战国时代已有种在低畦地的,西汉赵过发展为代田法,氾胜之又进一步发展为区田法。区田法综合运用并发挥了深耕、施肥、适当密植、保墒、灌水、中耕除草等一系列的丰产措施,辛勤细致地集中使用于较小面积而创造高额丰收,……轮栽、复种、施肥、选种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到了南北朝时,北方旱田使用的农具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耕作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百度知道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百度百科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百度百科

横跨于四河之上30余座桥梁,星罗棋布于京城(北宋东京)之间,……许多桥梁的位置,均处于京城内的交通要道之上,如果说从宫城南门宣德门向南,经里城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的“御街”是当时全城布局的中轴线的话,那么,“御街”与汴河相交的州桥一带,则应是全城的正中心,……城区之内许多桥梁附近还成了城内的闹市区或商业中心,如从州桥向南到朱雀门外的龙津桥一带,是全城著名的商业区,闻名遐迩的“州桥夜市”就位于该处;……大相国寺前的相国寺桥处,其实是深入城区的一处汴河港口,或者可以说是东京城内的一处大型货物中转站。

------百度百科

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区和城门口居民结集地带。其中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北城区因郭守敬开通通惠河使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沿海子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

--------互动百科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商业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关系。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最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朕(雍正帝)四方(土、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未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工作之人,即由每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和晋商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指出请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了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对材料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

材料二

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15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750-1000吨,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满意,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

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