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苏清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齐灵公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妾名戎子,戎子与齐灵公的另一位妾仲子很要好,仲子生一子名牙,戎子请齐灵公立牙为太子,于是齐灵公废公子光而立牙,仲子却认为“废常不祥”。这里的“常”是指  

A. 等级制度  B. 世袭制

C. 血缘关系     D. 嫡长子继承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与此吻合的历史时期应是  

A.秦朝初期             B.秦朝末期

C.西汉初期            D.唐朝初期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秦简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学术观点          D.《史记》的记载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证列侯利益      D.笼络王侯人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的尚书台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元朝的行省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体现三省分权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 在西藏设立行省                B. 以宣政院管理西藏

C. 在西藏设置卫所                D. 设置驻藏大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团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下列关于明初六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 六部的设置削弱了皇权

D. 六部的设詈加强了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

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

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当代学者顾准说:“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条件是  

A. 城邦人口相对集中,互相比较熟悉

B. 城邦公民不从事劳动,闲暇时间多

C. 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数量更少

D. 城邦政务简单,人人都有能力管理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第21节写到:“他使每一个居住区内的居民都相互成为其他居住区的(名义) 乡民,为的是使新公民们不致因其父名的使用而受窘,而可以借其居住区的名称来称谓;雅典人私下里以区名相称即源于此。”引文中所称的“他”应是 

A.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庇西特拉图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是 

A.某公民因财产富余而提高了等级 

B.某官员因渎职被陶片放逐法放逐

C.某公民被抽签选入五百人议事会

D.某公民因参加政治活动领到津贴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会议由抽签选举产生,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比例代表制 少数人的民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雅典公民帕帕苇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与苏格拉底的审判,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投票时他也判苏格拉底有罪!”以上描述不能说明的是雅典民主: 

A.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运作方式

B.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C.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较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秦朝的郡县制都是进步并值得肯定的,主要是因为: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缓和了阶级矛盾

C.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基础            D.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拿破仑法典》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的颁布使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主要是因为 

A.条文内容更加广泛

B.条文明确维护平民

C.条约限制贵族特权 

D.条文明晰有法可依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对罗马统治下的各种人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习惯法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对罗马统治下的各种人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习惯法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

C.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法律不断制定

D.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详细信息
38.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等治国原则。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所涉及到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运用商鞅变法内容说明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 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甘地的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上述材料,谈谈甘地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