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上海市八校高三3月阶段测试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图星号所在地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核心地区,数千年来不同族群在此上演了兴衰更迭的历史大剧。以下在此活动的族群按照出现时间早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某位先贤这样评价当时的政治体制:“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据此推测他是(   )

A.释迦牟尼B.苏格拉底

C.奥古斯都D.伯利克里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以下关于东西方史学之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活年代相同B.治学方法相似

C.史书体裁相同D.政治主张相似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对下图所示制度产生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加强人身控制,自由民农奴化B.土地层层分封,国王权力有限

C.采邑逐渐世袭,王国分裂割据D.等级制度森严,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缉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车舟、城郭、险阻之备。”以下哪一历史时期同此记载大致吻合(   )

A.姜寨遗址B.炎黄神话

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嬴政霸业初定后宣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始皇帝死而地分。”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   )

①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②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③严刑峻法诛罚苛刻  ④赋税徭役异常沉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所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一观点最能体现在以下哪项史实中(   )

A.秦商鞅变法B.汉文景之治

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著名史家陈寅恪眼中的“空前之世局”应指哪个时期(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诗歌虽是文学作品,但多能反映历史变迁。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体现的是(   )

A.秦汉之际胡汉民族关系的融洽B.唐宋之间士子价值取向的转变

C.明清更迭政府文网控制的严密D.近代以降学者对新教育的推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图是明长城示意图“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明朝长城修建之初主要的防御对象是(  

A.匈奴B.倭寇C.蒙古族D.女真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这里的“我朝”应指(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康熙帝曾多次到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去祭扫,并题词“治隆唐宋”,大加褒赞,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效仿先贤,欲为明君圣主B.舞文弄墨,展示书法造诣

C.昭告天下,缓解满汉矛盾D.文采赫赫,彰显个人才华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陈衡哲《西洋史》中记载了一位法王的所作所为:“他靠了狡计,靠了酷刑,靠了兵力……竟使法王的领土加增了一半。在政治方面,他的权利尤能推及他的领土以外,他已禁止了诸侯的私铸钱币,已使他的法律通行于法国全境之内。”据此推测这位法王的生活年代是(   )

A.13世纪B.15世纪C.17世纪D.19世纪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行政权利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据此文意推测这句话的作者是(   )

A.LockeB.Voltaire

C.MontesquieuD.Rousseau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_______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对中央权力结构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根据所学推测空格中应为(   )

A.英国光荣革命B.北美独立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D.日本明治维新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图是1779年发表的一幅漫画,画上被马掀翻者寓指(  

A.波旁王朝统治B.英国殖民统治

C.克伦威尔统治D.罗马教皇统治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人物是(   )

A.华盛顿B.拿破仑C.罗斯福D.斯大林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典型体现在(  

A.17世纪后期的英吉利B.18世纪末期的法兰西

C.19世纪前期的俄罗斯D.19世纪中期的德意志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根据图片分析,下图所展示的主题应是(  

A.德国军费开支数额B.美国失业人数占比

C.苏联工业生产总量D.日本主力战舰吨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近代某位皇帝在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措辞严厉的上谕:“总之,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据此推测,这位皇帝和这个不平等条约应是(   )

A.道光帝 《南京条约》B.咸丰帝 《天津条约》

C.咸丰帝 《北京条约》D.光绪帝 《马关条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图为清朝晚期渤海及附近地区被迫开放的口岸和外国强占“租借地”的示意图,图中英国强占的“租借地”是(  

A.①B.②C.③D.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用中国干支纪年法冠名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又名辛亥革命。以此为基点,上一个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各有何大事发生(  

A.太平天国起义  中美正式建交

B.英法联军之役  中日正式建交

C.太平天国起义  重返联合国

D.英法联军之役  尼克松访华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下图是某次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示意图,根据所学推测在此战役中,蒋介石给前方下达的命令应是(  

A.“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B.“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

C.“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D.“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必须团结奋斗,期在必胜。”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以下文本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历程,按照时间顺序早晚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②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D.④③②①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以下关于不同阶段中共党员人数变动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A阶段人数减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

B.B阶段人数增长是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C.C阶段人数减少是中共执行错误军事路线,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D.D阶段人数剧增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大量吸收城市党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下图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罗斯福新政B.雅尔塔会议

C.马歇尔计划D.杜鲁门主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53年,中国驻缅甸首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观察下表,导致1957年到196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灾害B.政策失误

C.生态破坏D.垦荒备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979年邓小平对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由此可知经济特区得以创办并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

A.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B.华侨众多的人脉资源

C.灵活自主的优惠政策D.相对独立的货币制度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下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某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分布情况,该组织是(  

A.亚太经合组织B.七十七国集团

C.东南亚国家联盟D.石油输出国组织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如果说商、周之书多是可靠的,那么所传虞、夏之书则多为后人的追述。再往前面追溯便只有零散的传说……,在考古学发生以前,人们不可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只能构建一个可以任意驰骋想象的神话世界。”对此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考古学发生以前的神话世界虚无缥缈,没有历史价值

B.目前所见虞、夏之书均属于传世文献,信度值得商榷

C.商周两代之书中因有当时文献的记载,信度大为提高

D.历史的认知随着材料的丰富和方法的拓展而不断清晰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古代东西方的大帝国均建立起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系统,主要目的在于(   )

A.促进经贸文化交流B.抵御游牧民族侵扰

C.加强地方管理控制D.便于中央巡查地方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时人写道:“东南各省所植甘蔗获利颇丰。自通商以来,洋舶所带洋糖,色泽莹白,人咸爱之。旧日之糖,销路日微,销数日绌,糖商折阅,无可挽回。”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为准确的解读是(  

A.外国商品凭借质量和成本优势在中国市场进行倾销

B.旧式手工生产方式在时代潮流演变中的退缩与无奈

C.机器大生产淘汰传统手工业虽是无情但显历史进步

D.欧风美雨浸润之下中国传统手工业逐渐在进行转型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申报》某文评述幼童留洋:“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对此材料解读最全面的是(  

A.当时媒体中存在对幼童留洋持轻蔑与侮辱的态度

B.顽固保守势力强大之下出国留学者多属贫寒子弟

C.学徒出洋之后发生诸多变化引发保守势力之不满

D.《申报》言论说明其办报之宗旨持落后反动立场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其自传中说:“要生产一吨钢,就必须开采一吨半铁矿石,通过铁路运输到100英里外的大湖区,再用轮船运到几百英里外的湖对岸,装上卡车拉走,再装上卡车拉到150英里以外的匹兹堡;还要开采一吨半煤,炼成焦碳,用火车拉到大约50英里外的车间去;还要开采一吨石灰石,运到150英里外的匹兹堡去。这样生产出来的钢,每3磅才卖2美分,还要不亏本。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承认,这是难以置信的,不愧为奇迹,但又是事实。”该现象说明(  

A.二次工业革命洗礼之下生产组织和协调进一步加强

B.垄断资本家为获取利润的最大化着力压低生产成本

C.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调整并反作用于生产力

D.美国钢铁业生产组织适应时代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马共和时期的诗人维吉尔(Virgil)曾写诗云:“毫无疑问,别人会把青铜像铸造得精美无比,会把大理石雕刻得栩栩如生,会在法庭诉说得头头是道,会用规尺计量天体运行,会预告星辰的升起,但你们,罗马人呵,却要牢记以威力统辖天下万民,这正是你的天才所在——在世界推行和平之道,对顺从者宽宏大量,对桀骜者严惩不贷。”

(1)罗马共和时期的起止时间?

(2)诗人口中的“别人”主要是指哪个文明?这个文明除材料所述外,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3)结合史实描述,罗马是如何“以威力统辖天下万民”的?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孟子•万章》

材料二  “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1)两则材料涉及主题为何?

(2)两则材料观点有何异同?

(3)你如何理解这些异同?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球通史》记载:“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后(注:中西基督教传教之争),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将西方商人限制在少数海港和边境贸易站;处理国际事务时,仅有些例外地承认纳贡关系;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1)“纳贡关系”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耶稣会关于科学”的教导有哪些?

(3)你如何看待“如此自信”和“如此缺乏根据”的悖论?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这样描述近代中国开埠通商以来的历史变化:“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的泻入,渗开。……于是,两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

结合史实论证“两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上世纪(注:19世纪)欧洲大陆工业化所具有的突进特性看作是落后国家前工业化时期的诸般特定情境所产生的后果,而且,如果我们把高速工业化的压力看作是根植于这些情境之中的,那么,这些落后国家的政府不时表现出对突进和高速的强烈愿望就更容易理解了。

(1)列举欧洲大陆后进工业化的典型代表国家?

(2)这些国家各自的哪些“特定情境”促成了“高速工业化的压力”?

材料二  落后国家还普遍显现出这样一些情况:花大力气引进最先进最昂贵的技术,并且把重点放在规模大的工厂,乐于发展资本型工业。出于类似上述的理由,我们不必非得把这些情形看成是主要由沽名钓誉和好大喜功所致。

(3)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的一项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表述。

材料三  先进国家难以恰当地看待它们不那么幸运的兄弟国家的工业化政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个工业化的案例似乎都是把模仿先进国家的演进历程与不同于先进国家的、取决于当地情况的因素相结合。如果说先进国家并不总是能理解落后国家为什么要模仿自己,那么对它们来说搞清楚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境就更难了。对于落后国家为推行工业发展而采用的特定制度工具,先进国家尤其难以认同;而对于落后国家伴随其工业化而来的意识形态,它们更是不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本土因素对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以上材料均摘自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隆《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4)近代中国工业化之初,采用了怎样的特定制度工具和意识形态?为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理解认识 (要求:700——800字之间)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