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河南三门峡市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B.齐C.宋D.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B.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

A.公元前231年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315年D.公元前214年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

①定察举对象年龄必须在四十以上

②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③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多途径选拔人才

④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然而,鸦片战争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

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

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性格怯懦B.清朝祖制

C.君主制度D.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利机构出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以及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及变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脂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   )

A.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直接民主有着严重的局限性

C.希腊民主更应强调集体统治D.希腊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四血缘部落而代之以十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

A.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B.基本动摇了旧的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C.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D.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规定“法勿因私而立”,第三款规定“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适逢夜盗,杀之无罪。”上述规定(   )

①体现了公正的法律观念

②反映了平民斗争成果

③强调了司法程序的严格

④保护有产者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法完全抛弃理性的原则

B.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C.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D.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A.AB.BC.CD.D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艾森豪威尔事后认为,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对把霍姆斯大法官送进最高法院,也曾追悔莫及。哈里•杜鲁门总统曾自我解嘲道:“无论你把什么人放在法院,他就不再是你的朋友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1787年宪法奉行“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B.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权力高于总统

C.总统和大法官代表不同政党的利益

D.美国地方和中央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政府由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如右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清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例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缡自阁照祥《英国政浩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