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安徽宿州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所展示的为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其中直接用于耕种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 ③          D.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清朝乾隆年间“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则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C.重农抑商        D.抑商和禁海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成为海盗”,而“意大利被晾到一边”,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的商业革命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世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速度的加快             B.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C.工业革命的持续开展             D.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图为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欧美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该图数据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人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

③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④反映了欧美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某同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有关史实。下列调查结论与史实吻合的是

A.主要是重工业且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整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轻工业发展的速度最快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C.产品分配制度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图中属于我开放的14沿海开放城市的是(①福州 ②厦门 ③深圳 ④北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吴淞的客运铁路。不久,火车在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路轨并抛大海。段史料说明了

A.美列强企图控制中国铁路运输

B.中英两国对铁路修筑权的争夺激烈

C.政府对修建铁路的极端恐惧

D.中国民众与官府对修筑铁路缺乏正确认识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是清废帝溥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从而反映了

A.难以抗拒的时代潮流                 B.顽固不化的帝王思想

C.奢侈腐化的皇家生活                 D.与时俱进的民主精神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

A.刊发的消息主要来自官方通报

B.重视新闻报道信息的准确性

C.该报的相关报道成为独家新闻

D.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标准杂乱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表为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表。这类学校的出现,对女性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

C.提高了女性的参政意识和社会地位

D.女性取得了同男平等的社会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014年初,浙江卫视热播的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

A.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

C.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导致1929~1933年美国首先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

①自由放任政策盛行  ②股票投机过度   ③供求矛盾突出  ④贫富差距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把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下列选项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胡佛总统的生活经历与流浪者有关

B.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宣泄

C.胡佛总统任职期间人民生活困难

D.美国人民以此作为对胡佛总统的纪念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A. “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发展“新经济”时代

C. “福利国家”的时代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这组图片说明了

A.经济大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国家迷失社会发展方向

B.国家主动承担起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

C.美国通过改革完全杜绝了经济大危机的社会根源

D.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美国建成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之处表现在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缴纳粮食税后的农产品

C.国家通过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并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   

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

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有关“混合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有经济成分逐渐占主导地位   

B.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C. “福利国家”政策受到严重挫折

D.资本主义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所谓“梯子”和“安全网”分别是指

A.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福利国家”政策

B.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和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列区域性国际组织中,体现“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实力”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图为全球文明的“耐克”鞋。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新款式,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而生产过程则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其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

A.经济区域化         B.贸易自由化

C.经济全球化        D.经济多极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时间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国家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所示票证反映了我国当时怎样的解决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分析票证制度取消的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以下是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图片

(1)据材料一,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外国革命者“感到痛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新政措施加以说明

(3)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这些变化?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陈宝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材料二  世界发展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类别(国家类型、时间、产值)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材料三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1)据材料一,分析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