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
|
2.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制 D.议会内阁制
|
3.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小农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4. 难度:简单 | |
雍正年间,苏州地方官府告示:“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政府保护 B.政府维护雇佣关系的正常秩序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资本家勾结政府压制工人罢工
|
5. 难度:简单 | |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6. 难度:简单 | |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
7. 难度:简单 | |
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传说:一位不识字的农夫请人代写他觉得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代写者问农夫要写谁的姓名,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姓名。后者问为什么,农夫答:都说他优秀,所以他危险。该传说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 A.具有抑制和打击杰出者的一面 B.具有保护民主政治免受破坏的一面 C.操作程序粗陋被人利用的一面 D.公民间为泄私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
|
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美国宪法的设计者的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 A.确立了共和制 B.实行民选政府制度 C.规定修宪程序 D.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
9. 难度:简单 | |
学者吕一民说: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也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这部宪法是 (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
10. 难度:简单 | |
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
11. 难度:简单 | |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解散。东印度公司的解散反映历史趋势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 C.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 D.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盛行
|
12. 难度:简单 | |
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C.学习西方制度的必要性 D.清朝统治的腐败性
|
13. 难度:简单 | |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
14. 难度:简单 | |
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去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让人极其失望的年代,他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失望的这一时代的根本问题是 A.官僚资本的剥削、吞并和排挤 B.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
|
15. 难度:简单 | |
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 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 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
16. 难度:简单 |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
17. 难度:简单 | |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会战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
18. 难度:简单 | |
1944年,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来到延安,他写道:“延安是一座满城旗帜飘扬的城市。每星期天,都照例把旗子高悬起来。旗子当然是中国国旗。”这里的国旗是
|
19. 难度:简单 | |
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来说,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资本主义国家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
20.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21. 难度:简单 | |
中国自1971年加入联合国并获得安全理事会席位以来,仅使用9次否决权。其中6次使用时在2000年以后。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大宣布中国将成为发展中世界的领导者和支持者,并郑重宣布中国支持联合国事业的新举措。这显示 ( ) A.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B.中国加入联合国后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C.中国已成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 D. 新世纪的中国正逐渐成为更加自信的大国
|
22. 难度:简单 | |
2014年12月,奥巴马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两国关系将恢复正常化,美国将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2015年7月20日,美古两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2016年3月,奥巴马访问古巴,成为自1928年以来,时隔88年后美国首位访问古巴的在任总统。这主要表明 A.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 B.危机使美国再次全球战略收缩 C.全球化背景下对和平发展的强烈要求 D.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开始行动
|
23. 难度:简单 | |
“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由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 D.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
24. 难度:简单 | |
读下列四幅宣传画,根据图文信息,属于宣传大跃进的是( )
|
25. 难度:简单 | |
近些年来,日本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中日双方在交涉过程中无不拿出该岛的历史文献和沿革作为依据,往往追溯到该岛的历史渊源。若中国以前对这一问题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考证,那么在谈判中中国将会是被动的。这段材料主要强调 A.历史史实具有真实性 B.历史学可以服务于现实 C.历史学强调追根求源 D.用国际公法规范政府的行为
|
26. 难度:简单 | |
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材料三: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
27. 难度:简单 | |
环境史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促进人类环境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加上来自非洲的和亚洲的一些物种组成……最具灾难性的是旧大陆的疾病,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这些疾病包括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大部分传染病,它们差不多杀死了90%的美洲土著。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舶更多的带回了火鸡等动物,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可可、橡胶等一大批新的作物,当今世界上种植的作物有一半来自于新大陆。 ——摘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依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大交换”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巳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推动环境立法的原因。 材料三: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
|
28.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