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西上高县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 

B.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

C.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

D.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今年热播的《芈月传》讲述战国晚期,楚国公主芈姝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芈月嫁给秦惠王为后为妃。惠王死后,芈姝儿子武王即位,武王死后,芈妹准备立幼子继位。芈月却依靠弟弟、将军魏冉等人支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昭襄王。这表明

A.秦国宗法制的崩溃            B.战国晚期,礼崩乐坏

C.王位交接受多因素影响        D.皇帝制度实行选贤任能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C. 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的察举制度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顺应了强化权的历史趋势

B.形成了封建盛世局面

C.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

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

A.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

B.直接民主存在严重弊端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统治

D.容易被人利用和操纵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立法权拥有的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美国“在制度设计下淡化这种危险”的措施有确立联邦体制 ②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 ③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④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D.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企图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日本教科书就甲午战争曾这样写道:“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这一介绍

A.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而合理       B.揭示了清政府战败的根源

C.无视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       D.意图掩盖日本的侵略性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中国革命猛烈发展,已接近直接革命形势”,“现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这一判断

A.符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

B.积极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

C.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D.超越了中国的革命形势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

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加强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A.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B.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D.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性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在渝期间,毛泽东在回答“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灶里不许我们造饭”,“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倡导和平建国                B.还缺乏抗争国民党的实力

C.强调自身独立自主的必要性    D.思考执政后的外交方针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两个材料相矛盾,孔子出生年代需要重新考证

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晚清顽固势力在攻击洋务派时,常常把维护祖宗之法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他们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在争论中占据道德优势

D.反对西方器物在中国传播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能够把大量的气压用于有益的工作,而这是建立在17世纪罗伯特·波义尔和丹尼斯·帕潘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匠就能想出来的,瓦特对设计和维修科学仪器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发明也非常有赖于新的温度测量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上述事例说明了

A.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纽可门和瓦特是杰出的科学家

C.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的是技术工人

D.技术成果与科学进步无法割裂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当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穆勒和赫胥黎的西方自由主义经典著作时,译者强调自由原则的价值不在于争取法律下面的个人自由,而在于通过各个人的努力以创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源于

A.开国会兴民权的迫切需要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价值导向

C.应对民族危亡的严峻挑战         D.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下列美术作品中不能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得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梁启超于1922年为《申报》五十周年报庆而撰写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而双方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战争的结果。

项目

中国

日本

陆军实际参战部队

10余万

24万余人

枪械装备率

85%

100%

兵役制度

佣兵制

义务兵制

后勤保障

无成熟兵站体系

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

军队医疗

军中无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

军中各级均设军医部

情报收集

无专门情报机构

发达的谍报网络

 

 

 

 

 

 

 

 

 

(1)梁启超对材料一所指期间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观点?结合“近三十年”的具体史实,说明“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2)上表是某学者为说明前述观点搜集的一个方面的材料。你认为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要求史实清楚,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