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2. 难度:简单 | |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
3. 难度:简单 | |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 “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
4. 难度:简单 |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5. 难度:简单 | |
明末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文化流行 C.印刷工艺提高 D.思想控制削弱
|
6.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
7. 难度:中等 | |
东汉农书《四民月令》中最重要的指示是关于每月的节日和礼仪,特别是祭祖。从大年初一开始,接着是二月、六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些月里都有节日和礼仪。这主要表明东汉时期 A.政府高度重视对民间的教化 B.封建礼仪贯穿于农业生产中 C.传统礼仪思想得以有效传承 D.宗法制在民间贯彻较为得力
|
8. 难度:简单 | |
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B.提倡不同等级问的市民通婚 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
9. 难度:简单 | |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 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 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D. 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
10. 难度:简单 | |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11. 难度:简单 | |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二者的学说都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B.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
12. 难度:简单 | |
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一变化 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 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 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
|
13. 难度:简单 | |
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B.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C.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
14. 难度:简单 | |
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B.提倡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
15. 难度:简单 | |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英国原始积累的影响 B.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C.欧洲商业革命的作用 D.荷兰殖民范围的扩大
|
1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材料突出反映了 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 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 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
17. 难度:简单 | |
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这一分析 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
18.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权力保持了相对稳定,“不管国王们和大臣们的想法多么不着边际,其本身的缺点有多少,但统治阶级的传统„„都能够因地制宜,利用英国现有的国家权利的条件,具体地铸造出显赫的国家权力。”这主要取决于 A.限制君权的历史传统 B.两党政治的尖锐斗争 C.责任内阁的不断完善 D.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
19. 难度:简单 | |
1791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其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公民的自由、生命或财产。”这体现了该法案 A.确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的基本原则 B.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C.反对森严的封建特权等级制 D.受到《独立宣言》精神的影响
|
20. 难度:简单 | |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21. 难度:简单 | |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又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B.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
22. 难度:简单 | |
1979年5月,国家经济委员会等部门选择8个企业进行试点,其基本内容:改企业基金制为利润留成制;政府给予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试制、资金使用、人事安排、职工奖惩等方面以部分权力;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这次试点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标志改革开放的开始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了城市体制改革
|
23. 难度:简单 | |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
24. 难度:简单 | |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
25. 难度:简单 | |
1907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欧洲文化霸权地位的崩溃 B.欧洲艺术全盘颠覆了传统 C.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 D.欧非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26.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指出,“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运作的”。他实际上强调的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资本主义的逻辑决定世界各国的发展 C.当今整个世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27. 难度:简单 | |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28. 难度:简单 | |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 “工商皆本”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
29. 难度:简单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A. 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
30. 难度:简单 | |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 B.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
|
31. 难度:中等 | ||||||||||||||||||||||||||||||||||||||||||||||||||||||||||||||||||||||||||||
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中西经济交流时找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
32. 难度:简单 |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
33.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高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19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两项特征并进行解读。(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