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湖南衡阳一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男耕女织         D.刀耕火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苏州

C.扬州             D.洛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保护农业生产

B.保护小农经济

C.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D.巩固封建统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522年9月6日,18位远航的勇士返回西班牙母港,受到热烈的欢迎,人们称赞他们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这是因为他们

A.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

C.开辟前往美洲的航路              D.完成环球航行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发明创造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

①珍妮机      ②灯泡       ③三轮汽车        ④蒸汽机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A.西周             B.秦             C.南北朝          D.明朝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该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

D.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洋务派在天津创办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继昌隆缫丝厂

C.机器制造局     D.贻来牟机器磨坊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的内容,由洋务派举办的是

①汉阳铁厂②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③福州船政局制造的铁甲舰④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特点是

A.停滞不前         B.曲折发展

C.顺利发展         D.快速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以电力作为能源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

A.殖民扩张的残暴                     B.种植场主的虚伪

C.英荷之间的矛盾                     D.垄断组织的扩张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B.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读图

(1)上图电话磁卡画面取材于《天仙配》故事。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各是什么?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的原因?分析西方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