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河南焦作高三上期末定位统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 “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最早创办的钢铁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钢铁业觉醒的标志。在19081911年间,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整体容量约为29万余吨,其中汉阳铁厂年均产量为12万吨(其中出口量约5万余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的结论准确的是

A.该铁厂创办于清末新政的大潮之中

B.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三分之一

C.改变了国内市场由列强主宰的格局

D.以官办为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缩影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20世纪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 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 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议会内阁制,以及由两个政党竞争执政的两党制,成为以后出现的民主国家普遍效法的基本政治制度。可是从真正的民主意义来考察,当时的英国还不能称为民主国家。”这么说的依据是当时英国

A. 人民的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

B. 国王依然有强大的政治权力

C. 内阁向议会负责,缺乏实权

D. 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有效措施是

A. 推行“以工代赈”                        B. 公布《存款保险法》

C.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对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

C.利用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

D.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准备使用实力时,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这一文件

A.使美苏关系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

B.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政治格局

C.主张美国苏联全面对抗

D.预示着美苏冷战的即将到来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中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梭伦颁布解负令;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针对着农民面临的债务纠纷

B

亚里士多德倡导中道;孔子推崇中庸

理性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准绳

C

两宋以来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

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时代主流

D

明清时不拘成法、风格奇特的画家群体出现

˙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开创艺术新时代

打破传统桎梏创造多彩成就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罗马法的演变过程为例,阐释该观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婚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神宗庙庭”。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