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学舍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切,己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C.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这段言论的实质是(   )

A.宣扬君权神授B.批判无道君主

C.主张克己复礼D.提倡君臣平等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打破了小家庭生产椒式模式

C.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据《左传》,记载,公元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

A.开创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加上一个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D.具有分散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B.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C.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D.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口口口口。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文中空缺文字应为(   )

A.自然哲学B.书写技术

C.道德理论D.实验工作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C.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唐《通典》云:“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坊市制度己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说明宋代(   )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B.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洪涝灾害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的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全国政治中心南移的结果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元史•地理志一》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这主要表明元朝(   )

A.推行了民族融合政策B.边疆经济超越了内地

C.进行了政治制度创新D.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保证了元朝版图基本上不再变动

D.充分借鉴了两宋政治制度的优点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绍兴中,军旅之兴,急於用度,度牒之出无节。上户和籴所得,减价至二、三十千。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规定“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丰富科举考试内容

C.强化对官吏思想控制D.加快宗教势力扩张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

A.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

B.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己……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明史•食货志》:“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鱼鳞图册是全国教育普查的依据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

A.己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全国经济中心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晌”,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u)然:生气的样子】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

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下表摘自吴至信的《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是(  

A.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淡薄B.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

C.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增强D.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援助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

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有学者评价我国的某个五年计划:它的实施,与对革命经验的采借有关。以群众运动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运作方式:在分配方面倡导恢复供给制。该五年计划(   )

A.充分发动群众取得了巨大成绩

B.采取合理分配制度推动任务完成

C.受“左”的干扰导致不良后果

D.汲取革命经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恩格斯说,古希腊某执政官的改革使“雅典”这一“民主共和国”,“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恩格斯的评价主要是基于该执政官规定(   )

A.公民依据财产的多寡参政B.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

C.释放沦为债务奴隶的公民D.公职面向所有阶层开放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

A.古希腊智者运动B.欧洲宗教改革

C.法国启蒙运动D.英国光荣革命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1947年,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他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这表明(   )

A.美苏冷战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

B.世界银行政治职能更加突出

C.国际金融体系领导权争夺激烈

D.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D.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一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储、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货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一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背景和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