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河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下期末文综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人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的《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这说明当时(   )

A.活字印刷得到推广                 B.书商版权意识明显

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                 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据研究,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消费社会,具体表现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社会的消费行为、销售技巧的完善、消费场所的激增。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   )

A.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B.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C.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                D.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

A.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     D.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制             D.议会内阁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表格,外国在华设立的工厂及资本数(资本单位:千元)

年份

英国

日本

德国

俄国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1895—1901

14

15732

1

140

4

3374

5

2469

1902—1907

17

20567

20

11244

4

2448

4

1716

1908—1913

6

13391

28

14946

4

1859

8

2463

总数

37

49681

49

26330

12

7681

17

6648

 

 

 

 

 

 

 

上述数据反映了(   )

A.欧亚列强经济实力的强弱              B.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变化

C.英日同盟的积极作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银两是明清以来我国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改归中央;随后,又于1935年实行了“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114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这在当时(   )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增加到3.13亿,道光30(1850)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