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 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C.“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2. 难度:简单 |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3. 难度:简单 |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
4.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
5. 难度:简单 | |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 A.按时段分类交易 B.已经出现了夜市 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 D.市场初显专业化
|
6.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时,谏议大夫褚遂良奏称:“大唐制令,宪章古昔,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成书于玄宗开元年间的《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这一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
7. 难度:简单 | |
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
|
8. 难度:简单 | |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
9. 难度:简单 | |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
10. 难度:简单 | |
《哥伦布大交换》中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了( ) A.东西半球平等的交流 B.欧洲工业文明的到来 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D.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11. 难度:简单 | |
“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 A.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C.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
12. 难度:简单 | |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C.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
14. 难度:简单 | |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C.东印度公司与政府矛盾尖锐 D.工业革命使其不符合时代潮流
|
15. 难度:简单 | |
下侧是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
|
16. 难度:简单 | |
被誉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 A.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B.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 C.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进入“滞涨”状态 D.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
|
17. 难度:简单 |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 A. 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B. 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C.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D. 维护清朝统治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
19.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0. 难度:简单 | |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产品共获得1211项奖项,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的历届博览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产品在这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 ) ①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北洋军阀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④北洋军阀政府重视开辟世界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B.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21. 难度:简单 |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
22.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 B.1966 1976 C.1953 1956 D.1978 1982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管理的核心部分是韦奇伍德(工业革命时期的陶业资本家)一贯坚持的对劳动部门的精细分工;他将日用陶器的生产与花瓶等装饰陶器的生产分开,各自有独立的厂房和陶窑。车间的排列也是按照生产流程的顺序,减少了工人额外的运动或货物不必要的搬动。日用品车间和装饰品车间都装备了最新的技术……1872年安装了一台蒸汽发动机,韦奇伍德用它碾碎燧石并为陶器抛光。工厂……对工匠和劳工提出了新标准。他们必须准时上班;每周六天,每天必须在同一时间到工厂工作,然后直到下班钟响才可离去。 1771年当政治经济学家阿瑟扬参观韦氏陶厂时,他注意到“其中一些最优秀的产品被销往法国”,大量的奶油色陶器销往爱尔兰、德国、荷兰、俄国、西班牙和英国在东印度的殖民地,并且“有大量产品被销往美洲”。到1783年,韦奇伍德的日用和装饰陶的出口率已占销量的80%。 ——摘自《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韦奇伍德陶器工厂生产和销售分别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