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山西右玉县一中高一5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56,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一五”计划成果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胜利完成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的重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③一五计划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右图为新中国建国后某一时期的漫画,名为《刻舟称瓜》。此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真理标准大讨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这一变革完成的是(   

A.解放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中国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A.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21 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人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人。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着力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对比1960年“八字方针”,两者提出的相似背景是

A.“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B.自然灾害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C.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D.“左”倾错误得到有效抑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传入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使社会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③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①③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王淑芬:(看李三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上面这段话出自老舍的《茶馆》,下面对其所反映时代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改良”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B.辛亥革命后,民主的道路曲折

C.辛亥革命后彻底废除旧的陋习

D.当时的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同,方便快捷

C.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

B.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

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

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20世纪初胶济铁路的开通:“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人们对于铁路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欢迎的转变过程,沿线民众的传统信仰开始淡化,乡土意识逐渐减弱,弃旧趋新观念日益加强。”这说明了胶济铁路

A.对沿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B.促进了山东市场的发育

C.使商品的流通数量和范围发生巨大变化

D.加快了沿线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凯恩斯因有效解决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问题而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而到了 70 年代“滞涨”出现后,他又被称为“战后滞涨病之母”。凯恩斯主义失灵从侧面说明了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非万能

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可调和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D.应不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国的关税分别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国对890种商品提高进日税率,各种商品进日税平均提高约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进日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各国提高关税额的结果

A.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B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C分期付款,超前消费  

D股票投机过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识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C、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D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列对凯恩斯主义的介绍,正确的有(  )

①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思想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基本一致

②凯恩斯主义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问题

③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成为“看不见的手”

④凯恩斯主义认为扩大消费是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有学者统计,美国在1933年时的工会会员不到300万,1939年就已达900万;工会组织冲破了行业界线,出现大量蓝领工人的产业工会;工会组织大规模地进入钢铁、汽车等基础工业。这反映出经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  )

A.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健全    B.走出了经济困境

C.基层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D.注重缓和劳资关系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

A.马歇尔计划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    D.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混合经济”模式    B.推动新经济的兴起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滞胀危机实质上是由于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关系造成的,为避免滞胀危机的再次反映,就应该控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欲望,平衡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这则材料说明( 

A.滞涨危机并不单单是社会问题    

B.国家应减少在经济方面过分控制

C.滞胀危机能促使国家转变职能    

D.国家过度干预致使滞涨危机爆发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不同的经济模式有不同的特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英模式,即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完善和发展。其实质是为维护资本利益、适应资本扩大积累、无限扩张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该模式属于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它强调个人和企业自由创业、自由发展、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任凭私人利益在微观运行中自行调节,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在这些国家中,政府虽然有对市场干预的政策,但自由放任的思潮却有强大势力。

材料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特别强调,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扶贫”是非常成功的。但同时他也指出,伴随贫困的下降,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在加剧,而且中产阶级的真实年收入在不断下降,他以美国作为反例,“这使得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充满穷人的富国。”

资料1:2002-2006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从3786亿元增长到12242亿元,年均增长34.1%;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上升到13937亿元,年均增长19.7%。

资料2:1998-2005年,大型国有企业的年均利润和年均上缴税金增长分别为30%和20.1%;城镇单位劳动报酬、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分别为9.9%、8.7%和4.6%。

材料三  “华盛顿共识”是一个深刻影响过去十几年的世界形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重要术语。它一般包括三大内容:“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拉丁美洲国家就成为“华盛顿共识”的试验场,在西方一些国家和多边国际经济组织的压力下,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都进行了所谓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贸易自由化以及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但不幸沦为重灾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差异。

(2)材料二中斯蒂格利茨的谈话,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怎样的问题?为了论证他观点的正确性,你主要选择资料1还是资料2作为证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 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