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阶级矛盾激化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自然灾害频繁 D.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
2. 难度:简单 | |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并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原则,甚至连鸡犬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私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
3.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
4. 难度:简单 | |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历史倾向。但从内容上看,两者也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其表现有( ) 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具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把其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太平天国的“梦”是指( )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建立平均饱暖的理想社会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以暴力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
6.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英国侵略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 B.英国的侵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英国的侵略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克思高度评价英国侵略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
7. 难度:简单 | |
“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皇帝吓得发了蒙。”这一歌谣,是在太平天国哪一军事行动中出现的( ) A.顺江东下,进军南京 B.北伐 C.金田起义 D.西征
|
8. 难度:简单 | |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
9.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等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材料表明( ) A.拜上帝教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教义 B.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 C.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D.向西方学习的不深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10. 难度:中等 | |
《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1. 难度:简单 | |
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丙同学: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12.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
13. 难度:简单 | |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提出《资政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