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湖北省沙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             D.官吏待遇下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

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汉高祖的分封建国                      B.汉景帝的削藩政策

C.汉武帝的“推恩令”                    D.汉武帝的“附益法”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司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都指挥使

C.按察使              D.布政使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加强监察,严惩贪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障平民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维护法律尊严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

C.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Gaius)、保罗(Pau1us),乌尔比安(U1pianus)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F1orentinus)和马其安(Marcienus)的同名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前两部法律的不同命运,简析主要原因。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