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
2. 难度:简单 | |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
3. 难度:简单 |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
4. 难度:简单 | |
《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
5. 难度:简单 | |
唐代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说明唐朝( ) A.民间集市作用已经凸显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地方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
6.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北宋时期赋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B.政府实行重商抑农 C.政府降低农业赋税 D.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
7. 难度:简单 | |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
8. 难度:简单 | |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
9. 难度:简单 | |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
10.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其人数由1854年的50人发展到1900年的20000人左右。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B.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外经济合作交流的频繁
|
11. 难度:简单 | |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12. 难度:简单 | |
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 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13. 难度:简单 | |
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宜昌海关报告中载:“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材料所述现象( ) A.必然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 C.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 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
14.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
15.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
|
16. 难度:简单 | |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C.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
17.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照片。这种新式婚礼的出现,是因为( )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西方文明的传入 ③义和团运动的推动 ④辛亥革命的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
19.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此时期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 3.5%。此时期是( ) A.明末清初 B.19世纪60—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
|
20. 难度:简单 | |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21. 难度:简单 |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史实作为重要论据。该文章论证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22. 难度:中等 | |
新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到18世纪,其黄金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B.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C.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D.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23.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英国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 单位:%
(资料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剑桥1964年版,第142页。) A.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B.第二产业始终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C.劳动力转移速度完全受工业化程度影响 D.劳动力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
24. 难度:简单 | |||||||||
由表3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表3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25. 难度:中等 | |
随着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4分);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在厂房、设备、技术要求和产品结构的复杂性等方面,都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过去的独家企业无法满足的,而且一般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集中资金的合股公司迅速增加起来,超大型企业垄断组织也就应运而生。 材料二 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造落后的部分……企业大了,不仅资金充实,便利了技术改造,而且在管理上也会更讲科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请完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形成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