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作为耕作农具,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
2. 难度:简单 | |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骨吏之铸,底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观念是 A.重视积聚财富 B.追求功名仕途 C.土地贵于一切 D.期盼生活自足
|
3. 难度:简单 | |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反映出当时 A.犁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C.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D.使用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
4. 难度:简单 | |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诗人的居所)也可怜。”作者旨在说明 A.大邑有唯一瓷窑 B.制瓷技术的高超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生活条件的艰辛
|
5. 难度:简单 | |
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透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据此推断北宋 A.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B.兵器制造业发达 C.彭城从外地输送用煤 D.采矿业技术先进
|
6. 难度:简单 | |
宋元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到了明朝,棉织品生产更是已遍及全国各地,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棉花引人中国 B.政府大力支持 C.小农经济发展 D.棉纺技术改进
|
7. 难度:简单 | |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人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人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一现象 A.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
8. 难度:简单 | |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A.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人绝境 D.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工业战线增加生产,增加收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同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使生产的人民生活能够正常进行。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 A.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结构 C.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缓解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
|
10. 难度:中等 | |
这是建国以来一次重要的会议,美国《基督教科学蔽言报》对此评论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1. 难度:简单 | |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摘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C.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
12. 难度:简单 | |
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 年增长4.6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粉碎了林彪集团 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 C.邓小平大力整顿 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
13. 难度:简单 | |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材料说明中央将 A. 增加粮食供应 B.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 变革土地制度 D. 废除人民公社管理休制
|
14.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1984年10月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止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此后,中国政府 A.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确定对外开放战略决策 D.开辟了经济开放区
|
15. 难度:简单 | |
从下图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B.我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C.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6.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娜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的是 A.明确承包责任制 B.多劳多得分配制度 C.增强企业的活力 D.市场化的经营道路
|
17. 难度:简单 | |
“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人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制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B.中国长期落后的现实局面 C.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成功示范 D.人们迫切脱贫致富的愿望
|
18. 难度:中等 | |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主流。”“30 年后”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发开放了上海浦东地区 B.加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D.主导成立亚洲投资银行
|
19. 难度:中等 | |
晚清时期,“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见当时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 B.中国社会习俗普遍完成近代化 C.中西文明在矛盾冲突中相互渗透 D.西方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20. 难度:简单 | |
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报道, “兹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A.黄包车 B.自行车 C.汽车 D.电车
|
21. 难度:简单 | |
《新天津报》记载,“兰州市开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学生演新剧《天足》 ,唱《天足歌》 ,以资宣传。…… 其经劝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后
|
22. 难度:简单 | |
“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 A.打败“无敌舰队” B.颁布《航海条例》 C.成立东印度公司 D.发动七年战争
|
23. 难度:简单 | |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量子力学
|
24. 难度:简单 | |
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杜博夫斯基指出,“经济萧条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废墟,还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于防御地位,并使人们对它将来是否能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这里作者旨在说明经济危机 A.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B.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怀疑 C.冲击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摧毁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
|
25. 难度:简单 | |
《光荣与梦想》中写到,罗斯福新政时期,“蓝鹰运动”流行一时。“凡是遵守法规的企业,可以在厂门店门挂上蓝鹰徽。开汽车上街的消费者则在挡风玻璃贴上这个图案。《时代》 周刊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蓝鹰徽。”这场“蓝鹰运动”旨在 A.规范企业生产经营 B.扩大商品消费市场 C.强化社会保障机制 D.提高工人政治权利
|
26. 难度:简单 | |
“1920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此,苏俄实施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削减农业税
|
27. 难度:简单 | |
读下图,关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最符合史实的是 A.从1926年开始实施 B.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C.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D.使苏联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
|
28. 难度:简单 | |
“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由于经营管理不善,……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由材料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A.收到一定的成效 B.缺乏科学指导思想 C.破坏了自然环境 D.完全以失败而告终
|
29. 难度:简单 | |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 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C.赋予企业生产充分自由 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
30. 难度:中等 | |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人下降4 % ,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 ,劳动生产率下降3% ,对外贸易额下降6.9%。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格局对苏联的影响 B.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 C.党内外反对势力的崛起 D.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中瓦子浮铺有西山神女卖卦,……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 ——[宋]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录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上述观点的主要原因。(任选一个)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二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三 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拙。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面粉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谈“新经济”时我们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 谢泼德 材料二 到1971年5月贸易顺差消失,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美国的黄金储备也不断下降。大量流入欧洲的美元开始贬值,成为不受欢迎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于1971年8 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经济玫策”。作为第一阶段,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和停止使用黄金兑付美元。 ——魏加宁《有关美国70年代发生“滞涨”与80年代“反滞涨”的经验教训》 材料三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的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的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的主要含义。为顺应“第一种趋势”,战后初期美国倡导建立了哪些国际组织? (2)据材料二,分析尼克松采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尼克松“停止使用黄金兑付美元”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克林顿时期美国“新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一特征的历史条件。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5 世纪祈航路的开辞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打破了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隧性,表现出一种外向的、突破国界和洲界的限制并走向全球的趋向。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的保护》 材料二 材料三 目前全球化过程中,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电讯市场份额中占86% ,在农药类占85% ,在计算机方面占70% ,医药类占60% ,其他重要经济顿城内其所占的份领也都举足轻重。……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欧洲的众多国家开始了联合起来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在人类的现代发展史上的确是一个新的现象。在北美和东南亚地区,区城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也开始出现。 ——陈晓律《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开辟新航路的代表人物及成就。(任举两例)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经济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这一经济特征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中国应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