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 B.集体经济 C.商品经济 D.游牧经济
|
2.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
3. 难度:简单 | |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4. 难度:简单 | |
“锦上添花”、“丝丝人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丝绸业实行工官制度 B.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宋朝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 D.清朝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5. 难度:简单 | |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D.胎质细洁的白瓷
|
6. 难度:简单 | |
浙江某地因施工发现一个古墓,其出土文物种类相当丰富,经考古人员整理,向社会公开展示的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
7. 难度:简单 | |
宋代孟元老有这样一段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江南经济的繁荣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市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规定时间的限制
|
8. 难度:简单 | |
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晋商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的晋商兴起于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清 D. 民国时期
|
9. 难度:简单 | |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全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 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
10. 难度:简单 |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11. 难度:简单 |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D. 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的性质
|
12. 难度:简单 | |
对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其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能一概否定 ③古代历朝大都执行这一政策,影响深远 ④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
1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高 C.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 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
|
15. 难度:简单 | |
1912—1919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独立发展 B. 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D. 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6.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
17. 难度:中等 | |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封建制度的终结 ③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④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8. 难度:简单 | |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9. 难度:简单 | |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受到帝国主义的阻碍 C.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
20. 难度:中等 | |
从1953年开始,我国以156项重点建项目为骨干,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这156个重点项目中能源是建设的第一重点(占33.3%),其次是国防工业(占28.2%)。机器制造业居第三位(占15.4%)冶金工业局第四位(占12.8%),这四大工业合计占90%。这一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布反映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 C.加强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生产 D.发展生产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21.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各项数据、与表中整体趋势出现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1958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①三大改造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施八字方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22. 难度:简单 | |
1956年,中共八大在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体现在 A.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政治斗争上来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任务 C.彻底纠正“大跃进”中的“左”冒进错误 D.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
23. 难度:简单 | |
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4. 难度:简单 | |
我国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圈地运动”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道路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C、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 D、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
25. 难度:简单 | |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26. 难度:简单 | |
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 ) A.深圳特区 B.海南特区 C.港澳特别行政区 D.上海浦东
|
27. 难度:简单 | |
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
|
28. 难度:简单 | |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饪麻辣土豆丝和洋葱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①无袖旗袍 ②穿衣镜 ③麻辣土豆丝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9. 难度:简单 | |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同一首歌》是哪一传媒的名牌栏目(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
30. 难度:简单 | |
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基础的变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价值取向的变化 D.公民素质的变化
|
31. 难度:中等 | |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五: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材料六: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材料三、四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 (4)结合材料五、六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
|
33. 难度:中等 | |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