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A.小麦和水稻 B.小麦和粟 C.玉米和水稻 D.玉米和甘薯
|
2.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
4.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
5. 难度:简单 | |
张生在街口昕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
6. 难度:简单 | |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7.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章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衰机”指的是( ) 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与世界的交流 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单一经济结构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
8. 难度:简单 | |
《大预言:2049的世界》认为:“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下面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是( ) A.葡\西最早开辟新航路 B.葡\西最早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C.葡\西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D.葡\和西对外贸易发达
|
9. 难度:简单 |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 B.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D.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
10. 难度:简单 |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11. 难度:中等 | |
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12. 难度:中等 |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13. 难度:中等 | |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
14. 难度:简单 | |||||||||||
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1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16. 难度:简单 | |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
17. 难度:简单 |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18. 难度:简单 |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19. 难度:简单 | |
2008年01月31日 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民主党总统罗斯福大加干预搞“新政”,把美国从萧条中拖回。但是至今不领情,反而抨击他毁坏自由经济根基的,也大有人在。“抨击他毁坏自由经济根基的”理由可能是( )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 B.规定了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C.颁布《工业复兴法》,制定经济计划 D.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
20. 难度:简单 | |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21.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银行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80%以上。对此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推行 C.公有制是法国所有制的单一形式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
22. 难度:简单 | |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你认为下列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 ) A.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
23. 难度:简单 |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中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
24. 难度:简单 | |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
25. 难度:简单 | |
.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 )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26. 难度:中等 | |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
27. 难度:中等 |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2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
29. 难度:中等 | |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小块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3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美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
31. 难度:困难 | |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1)材料一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