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在谈及小农经济形态时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都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由此可见,小农经济具有( ) A.分散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脆弱牲
|
2. 难度:简单 | |
明代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应是( ) A.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 D.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3. 难度:简单 | |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商业管理更加严格 C. 生活作息毫无规律 D.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
4. 难度:简单 | |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丁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
5. 难度:简单 | |
《大国崛起》中一位西班牙教授说:“哥伦布的航行以及后来葡萄牙人进行的一系列航海活动,带来了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人们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完整概念,自此开始了所谓的世界历史。”材料的观点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 B.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状态 D.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
6. 难度:简单 | |
17世纪,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
7. 难度:简单 | |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 A.牛顿 B.爱迪生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
8. 难度:简单 | |
(改编)下图是美国钢铁业统计情况表 下列选项中对l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重工业发展速度迟滞 B.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所好转 C.私人垄断时代的到来 D.工厂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其中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 ) A.鸦片输入的减少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 D.5%的低关税率
|
10.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11. 难度:简单 | |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表明,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12. 难度:简单 | |
外国资本主义一直是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座大山,民族资本主义常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而遭受重挫。下列可以突出证明这一观点的两个时期是( ) A.一战时期、一战后初期 B.一战后初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一战后初期、抗日战争时期 D.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13. 难度:简单 | |
面对近代企业的举步维艰,郑观应指出:“既无商律,又无宪法,专制之下,而股东辈亦无可如何。”他认为近代企业( ) A.深受专制制度之害 B.全部倒闭陷入绝境 C.抵制洋货有心无力 D.完全依赖外国资本
|
14. 难度:简单 |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业 C.轻工业 D.科技和教育
|
1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提出的八字方针的正确表述是( ) A.调整、巩固、发展、提高 B. 调整、提高、充实、巩固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整、发展、充实、提高
|
16. 难度:简单 | |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 ①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7. 难度:简单 | |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
18. 难度:简单 | |
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曾被誉为“一夜堀起的城市”是( ) A.厦门 B.汕头 C.深圳 D.珠海
|
19. 难度:简单 | |
“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
20. 难度:简单 |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罄,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 B.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 D. 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持积极发展的态度
|
21. 难度:简单 | |
1932年总统竞选时,胡佛仍然不改初衷,宣称!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走,关键在于是恪守美国传统,还是乱搞什么新花样。”他的“初衷”是指( ) A.用金融刺激生产和消费 B. 不断推动工业的国有化 C.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D. 大力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
22. 难度:简单 | |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主张经济自由放任 B. 反对消费 C.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D. 反对经济全球化
|
23. 难度:简单 | |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既没有丢掉老祖宗,也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论述,而是始终以时势的变化为基础,敢于和善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段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纠正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理论 B.违背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 C.丰富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24.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 ) A.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C.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 D.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
25. 难度:简单 | |
2014年虽然中国足球再次无缘世界杯,但各大体育盛宴中总是不乏中国元素的参与。大到球场建设的器械,小到球迷手中的吉祥物、吹的口哨。这一现象表明( ) A.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
26. 难度:简单 | |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产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日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在“平内寇”“御外侮”的思想指导下,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西方的设备和自然科学,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厂”的主张,出现了一个兴办工矿企业的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95-1911年,共创办了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462家,开办资本共89693千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董少辉《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27. 难度:简单 | |
材料一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佥融危机。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出现了许多问题。 请回答: (1)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哪几大特点?“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分别是什么?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
|
28.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l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减少耕地和降低畜牧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四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仟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 (2)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