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广西区桂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

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元代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各行中书省

A.其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            B.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向皇帝述职

C.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            D.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

A.宣传持久抗战思想              B.借鉴西方民主政治

C.争取英美盟国支持              D.巩固民族统一战线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口者,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林则徐在鸦片战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余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表明他

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             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

C.未能找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据此,毛泽东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国共共同抗日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A.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简答题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