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河南鹤壁高中高三上第六次周练文综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                    B.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

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1870年以后,日本已经开始在全国实现工业化,但在中国,工业化仅仅是在有数的几个城市中得以实现。”与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B.民族企业先天不足难以自立

C.缺乏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推进

D.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强力抵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骆晓会在《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中说:“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    

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 

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③西方经济大危机,经济陷入混乱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

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

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

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瞻家费。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指示,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侨汇券给国内收汇人以购买商品。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消费       B.增加外汇收入

C.扩大对外贸易        D.鼓励华侨投资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15年12月1日凌晨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以10.92%的权重超越日元和英镑(如下图),连同美元、欧元,组成新篮子五种货币中的一员。这说明(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B.发展中国家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

D.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脱钩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并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

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