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四川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分封姬姓贵族的依据是(    

A.个人才能               B.血缘亲疏

C.嫡长子继承               D.先代贵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

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 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    

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      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      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据史书记载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些诸侯的征伐行为客观上(    

A.维护了周王的独尊地位           B.造成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形成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

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C.互相借鉴融合为一种治国思想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西周的分封制曾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严重的诸侯割据,秦朝开始,郡县制成为了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但西汉、西晋仍出现分封诸王的情况,隋文帝、唐高祖也曾以亲王为总管出镇地方。北宋以前反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需要遵循分封祖制             B.宗族治下家国同构

C.中央集权尚不完善               D.借鉴历史经验失误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民贵君轻”说              B.“五德始终”说

C.“知行合一”论                D.“君权神授”论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收集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秦始皇销毁铜兵器(    

A.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          B.有效地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C.促进了铁兵器的使用              D.导致了秦国很快灭亡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

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耕牛的极度缺少                D.小农经济的阻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古希腊农业城邦斯巴达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工商业城邦雅典奉行奴隶主民主政治。斯巴达和雅典为了争夺在希腊的霸权,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果雅典失败,奴隶主民主政治遭到削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相同          B.斯巴达政治制度优于雅典

C.制度的不同源于彼此隔绝          D.战败使雅典民主弊端丛生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           B.             C.             D.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地域决定政治                    B.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C.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不同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但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人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至汉代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春秋时期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秦汉时期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项制度就“制度创新”观点进行论述。(说明:论述可从制度创新背景、与中央集权关系、对王朝盛衰影响等角度入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是为盐铁专卖制度。管仲提倡盐铁专营,但不是主张政府亲自下场,创办国营盐场或国营铁厂,而是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种制度一旦形成,民营企业集群就被间夹其中,进退失措,成为被博弈的对象。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富国之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管仲的富国之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