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 ;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 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
2.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又说:“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杜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是 A.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 B.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 C.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 D.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
|
3. 难度:简单 | |
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确立,监察、谏议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以监督皇帝言行和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当时,监察御史经常出外巡查,监察范围广泛,甚至负责接受老百姓的诉状,平反冤狱。这说明监察、谏议制度能够 A.平衡王朝权力结构 B.制约皇帝无上权力 C.杜绝官僚腐败现象 D.控制地方司法诉讼
|
4. 难度:简单 | |
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使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目的是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 C.儒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 D.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
|
6. 难度:简单 | |
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 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 ,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
7. 难度:简单 | |
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马尼拉大帆船(主要贩运中国货物)来往于菲律宾到墨西哥,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的远程贸易,中国经济首次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以下与之有关的是 ①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出于逆差地位 ②中国的丝、棉和瓷器等大量出口 ③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人中国 ④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8. 难度:简单 | |
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材料表明当时清廷 A.对外国架设电线持犹豫态度 B.认为电线应该由本国来架设 C.对一切西方的科技坚决抵制 D.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状态
|
9. 难度:简单 | |
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宪政发展的重要阶段,曾有人如此评点某部宪法:“吾国每以总统自然人之关系以为制定宪法之标准……千百年国家之根本法而竞以对人问题遂移易其内容,使长此以往,则祸国将无纪极矣。”这部宪法最有可能出现在 A.清末“新政”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
10. 难度:简单 | |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1.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22次大规模会战,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尤其是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5万余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而此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战场却接连失利。会战后不到20 天,美国宣布中国适用《租借法案》。这反映了 A.第三次长沙会战彻底改变了抗战局势 B.国民党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全面抗战后国民党坚持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
|
12.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迈斯纳曾评价:“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迅速工业化的时代… … 无论毛时代的经济发展还存在那些不足,它仍然是一个为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的时代”。以下不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论十大关系》发表问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
13.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说:“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使中国取得了亚非国家集团领袖的地位。”其依据不包括 A.中国崇尚民族主义 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 C.推行意识形态外交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1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人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材料说明 A.中国民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B.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C.协商民主理念适合中国国情 D.协商民主理念独具中国特色
|
15. 难度:简单 | |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凤阳考察小岗村,重温中国改革历程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
16. 难度:简单 |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由此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是 A.直接民主 B.范围狭隘 C.人民独裁 D.权力滥用
|
17.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必须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人在场才能缔结契约,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定的方式。这说明罗马法 A.保留习惯旧俗 B.重视司法程序 C.强调法官至上 D.保护贵族利益
|
18. 难度:简单 | |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主要表达了作者 A.歌颂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B.倡导宗教面前人神平等 C.呼唤个人和社会的解放 D.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19. 难度:简单 |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开始和最终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下面选项中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垄断组织出现 D.瓦特改良蒸汽机
|
2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孩子们在玩耍意味着苏联基本消除了贫困 B.图片中的女工愉快地工作不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C.宣传海报准确地反映出苏联劳动人民幸福的生活 D.将女性全职工作和抚养家庭结合起来加以理想化
|
21. 难度:简单 | |
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下面属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内容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2. 难度:简单 | |
下面5副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5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9年l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 《早事档》 《上谕档》 《电报档》 《洋务档》 《收电》 《交发档》 《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街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2)从史料类型角度评析材料一、二论点依据的价值。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起会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