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变化反主要问题是(    )

A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C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右图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社会变    化的描述,该时期是(    )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

人均土地/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

A.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B.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

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20年11月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提出:“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公有,社会共用。……要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此宣言(    )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民主革命之路

B.奠定了中共“一大”党纲的基础

C.为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奠定基础

D.明确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中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

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妨碍中美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更不应导致战争。”这表明(    )

A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导致此前中美长期对抗的根源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C中美两国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打开两国关系的新局面

D中美两国正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神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

A.否定宗教和神学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

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政治家

主要内容

主要原则

A

梭伦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主权

B

克利斯提尼

实行“陶片放逐法”

司法公正

C

克利斯提尼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轮番而治

D

伯利克里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民主监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B.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根据材料一的理解,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严禁照抄材料)

(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试以史实论证作者观点。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 “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摘自黄敏兰: 《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材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