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 

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

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          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

C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          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打击了贵族政治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04年1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①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②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③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④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右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说明( 

A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宋代草市加速城市化进程                 D宋代城乡差别消失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 

A变革政府职能    B维护市场稳定     C控制城市规模    D防止贫富分化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    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主要原因是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

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搞编自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

(2)材料二 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913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订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进一步完善了《临时约法》。但袁世凯将该草案束之高阁,不许交国会讨论通过。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了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1919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很快制定并公布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下令取消《中华民国宪法》,宣布1912年的临时约法失效,消除国会,并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摘编自王仲修《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