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期第一次周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左传》中记载:“王后没有儿子,就立长子,年龄若相当,就立贤德,若都贤德,就得靠占卜了。”这说明

A周朝仍然保留了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

B宗法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对完整

C年龄是春秋时期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宗法制在春秋时期遭到冲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城市设计理念源于小国寡民的地理环境

B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C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街道体系缺乏规划导致民主政治出现弊端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有人从非洲带回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损害赔偿,引起争议。原因是,罗马法只规定了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贵任?”罗马法学家认为:“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罗马法学家得出结论是依靠

A有罪推定

B法律条文

C法学家权威

D类推解释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右图描绘的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揭示了康乾盛世的宏大气势           D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32年,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正确        B当时毛泽东是中共中央最高领导

C当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      D当时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学术争论提倡百花齐放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一位国民党曾评价某件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断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该事件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己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D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和平共处          B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地位        D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这一共同体,现在叫做欧盟。”欧盟的出现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形成了统一的欧洲市场

C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        D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时说,“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一名叫沙博夫斯基的东德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错误地发布了一项关于放宽出国旅游限制的草案,误导大批东德人涌向柏林墙,迫使当局解除前往西柏林的限制,不久,柏林墙被拆除。柏林堵的倒塌

A是沙博夫斯基的失误所致         B是北约东扩的结果

C标志冷战对峙局面结束           D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2016年里约奥运会近日闭幕,中国金牌榜位列第三。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射为六艺之一。“六艺”即“礼数”,是中国_______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A先秦               B商周                C唐朝             D明朝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头饰,作为装饰性最强的首饰(包括发饰耳饰和帽子),自古就被女子所喜爱。下图是秦泰轩珍藏部分古代头饰。从图片看我们可以知道

  

 

A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B手工业处于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

C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D首饰是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潁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31年   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所说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主要指的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法家学派         D儒家学派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宋代“不抑兼并”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一报告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方谈话”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Gaius)保罗(Pau1us),乌尔比安(U1pianus)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F1orentinus)和马其安(Marcienus)的同名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命运不同的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摧(越级提升之意)为“按察使”(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

——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行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卸任官员必须接受帐目审查,公众法庭查出有贪污者,即勒令其偿还10倍于所侵吞的金额。此外,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

——许良英 王来棣《民主的历史》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监察御史的特点。并指出明代设立监察御史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设置这一制度的目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