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新疆区哈密地区第二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材料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A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

B分封制度趋向崩溃

C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东汉时“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举荐人若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父子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材料所述现象

A有利于加强官员之间的团结

B为士人入仕提供便捷途径

C为士人入仕降低了年龄限制

D逐渐背离该制度创设初衷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B分封制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C稳固统治必须满足部将利益

D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C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周振鹤先生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中认为:“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拥有良好地理条件

B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作者对元代行省的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D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形便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高华在《历史学的境界》中认为:“……的爆发则源于厚望落空后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对中国而言,在现实国际政治的角逐中,理想化的‘十四条’并未产生效力,失望与愤怒驱使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对材料所述事件分析正确的是

A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抗日战争时期,陈诚在对蒋介石汇报其对某一战役的看法时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守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赴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战争以牵制之。”陈诚所说的“扩大战争”是指

A太原会战

B武汉会战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材料所述事件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义和团运动

C甲午战争

D卢沟桥事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华中华北应派遣一百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去”东北,“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中共中央的这份指示是针对

A抗战胜利后面临爆发内战危险

B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陷入低潮

D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山东巡抚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

C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反清独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C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因为人民也和人数众多的众议院一样,容易因为轻浮和冲动而犯错误。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基于此,美国实行

A立法机构内部分权制衡

B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约瑟夫·斯托里在《美国宪法评注》中认为:“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力,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材料印证了美国宪法的

A中央集权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主原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C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说明

A蒋介石带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B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C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理由

D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

A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近程

B保证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D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

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

B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C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

D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71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新闻媒体:“涉及批评美帝尼克松的一般暂不报道,而对需要报道的国际事件把‘美帝’改为‘美国’,不点尼克松的名,不作专题报道,不发表评论,只作客观报道。”这说明当时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D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前兆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七月事件)起事的士兵和工人到布尔什维克总部克舍辛斯卡亚大楼来,是为了得到指示领导和鼓励;到苏维埃所在地塔夫利达宫去,则是为了提出要求甚至以自己的力量进行威胁。”依据这一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这次起事的矛头一度对准工农苏维埃政府

B布尔什维克党对这次起事作了周密部署

C起事的士兵和工农谋求组建新的苏维埃

D布尔什维克在这次起事问题上一度很被动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雅典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D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芬利指出:古代雅典的政治文明早在公元前便结束了,“除了偶然旨在复古的徒劳借口之外,或者,除了更为经常的针对制度及制度变化毫无根据地倚靠古人的权威之外,就‘遗产’的全部词义而言,不存在制度上的遗产。”其意在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沦为后世政治斗争的工具

B并未对世界做出制度上的贡献

C对后世的影响应全盘否定

D因社会条件变化而不可能复原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B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C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盖迪斯认为,斯大林“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其结果则是促使战后国际关系向着“冷战”方向进发。据此可知,盖迪斯的观点是

A“冷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冷战”的发生带有偶然性

C“冷战”的发生责任在苏联

D“冷战”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的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 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

A以复兴西欧经济为最终目标

B在经济援助计划之外进行军事渗透

C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

D在两极格局中争取占据优势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B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五口通商章程》(一八四三年)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修正

材料三: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四: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怎样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上任伊始,美国外交内外交困。……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级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尼克松希望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对抗和战争边缘政策转变为与共产主义世界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重新强调民主和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更加愿意通过干涉来促进美国的价值观和输出民主。这不仅因为冷战后美国具有空前的实力,还因为在冷战意识形态斗争中美国价值观的“胜利”极大地加强了美国人对美国自由民主制度普世性的信心。正如有学者注意到的,经过美国国内数十年的外交政策的辩论之后,“到90年代初,美国应该而且能够输出民主的思想实际上在华盛顿的决策圈中已经没有异议”。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传播民主与自由一贯是民主党的外交口号,而自里根时代,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也打出输出民主的旗帜,标志在这一问题上两党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内外交困”的表现,并根据材料概括尼克松在外交政策上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如何认识冷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